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你我的自由——与吴式太极拳名家、医学家高壮飞的对话(选自《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上善若水》)

(2011-10-26 21:05:23)
标签:

杂谈

分类: 杨式太极拳

余功保:
  过去我们讲,练拳要刻苦,也留下了一些拳家每日练拳多少遍的佳话。练拳除了刻苦,要不要思考?“用功”的概念恐怕不仅仅是下功夫,花时间,也需要用脑子吧?我以为,不用脑子的人不会将太极拳练到很高深的境界的。
  我最近看了您的著作《千思百问太极拳》,我觉得您是一位很喜欢动脑子的拳家。

高壮飞:
   《千思百问太极拳》这本书是我和师弟若水合作的,也是我这么多年来的一个积累吧。若水是李经梧李师大爷的学生,李经梧还有王培生老师原来被称为“北京太极五虎上将”,是北京太极拳界的高手了。
  其中,李经梧原来是跟赵铁庵学的,赵铁庵是吴鉴泉和王茂斋两个人的徒弟,所以赵铁庵的功力不错。赵铁庵去世后,李经梧就拜杨禹廷为师,于是也就跟我的老师王培生成了师兄弟。最后他又拜陈发科为师,成为陈发科最著名的弟子之一。
  我曾经听王培生老师讲他们一起去看陈发科教拳的情景。当时很多人跟陈发科推手都不能搭上,搭上就飞,李经梧还能跟陈发科推一推,王老师也很佩服陈发科的功夫的。陈发科功力好,但由于文化不高,讲课理论讲的不多,河南口音很重。但他不打人、伤人,推手都是点到即止,“用功夫服人”,不是“用功夫伤人”。如果一推手上来就想上伤人,是不好的。

余功保:
  你们的合作可以说是打破传承门户界限的一次合作。

高壮飞:
  对,大家应该多交流,何况都是吴式太极拳的传人。
  这本书的形式是,他提出100个问题,我来作答;前边我们共同研讨太极拳的现状;第三部分是我的文章。中间是王培生老师、李经梧的东西和起来,形成王培生、李经梧老师两个传承的内容。
  我接下来准备写一本人体构结构生物力学方面的书,因为我们不能否认科学。现在有很多人练拳都不讲究科学,功夫是到了,但是不科学。虽然太极拳现在主要发挥它在健身上的积极作用,但是也还是需要有一些技击作的东西才不失太极拳的本质。如果练功不科学,就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余功保:
  既注重传统,又尊重科学,这是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应有的态度。从书中看,您对太极拳的文化也作了相当的强调。

高壮飞:
   我希望能够从太极拳文化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国学的东西是中国文化的脊梁骨,现在对这方面的扶持太少。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现在人像原来一样背《四书》《五经》,要采取活泼的形式感受国学。比如用太极拳的形式,把老子、庄子的思想理论通过太极拳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太极拳习练者在学习太极拳的同时得到这些国学方面的知识。传承中国文化,这也是太极拳的一个任务。
  我原来在香港出版的那本书叫作《科学的太极哲拳》,后来他们改成了《太极拳的科学和哲学》。太极文化包括哲理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科学方面的内容。太极拳哲学和科学应该并存,但是它们都离不开太极拳的拳经和拳理,不能超越太极拳本身。

余功保:
  科学、哲学等是体,太极拳是用。

高壮飞:
  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应该始终采取客观、全面的视野和态度。技术上如此,发展上也应该如此。

余功保:
  太极拳在北京的发展脉络相对还是比较清楚的。

高壮飞:
  对,从杨露禅到北京教拳开始。当然杨露禅教拳的过程也有不同的说法,但大体是一致的。总而言之他教了三个学生,最后全佑传下来了吴式。他的儿子班侯、健侯、澄甫,也传承很清楚,形成现在的杨式。可以说如果没有杨露禅到北京来,恐怕就没有今天的太极拳,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余功保:
  杨露禅到北京传拳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发展了新的太极拳流派,而在于他创新了一种观念,把太极拳普及到普通民众的观念。

高壮飞:
   我认为目前太极拳的发展跟我老师那一代不一样,跟老师的上一代更不一样,我们这一代更好,因为有科学的道理、先进的设备,有广泛的爱好者,有好的条件。
  当年徐禹生搞体育研究社的时候,太极拳刚向外界公开,练习太极拳的寥寥无几,后来杨禹廷先生在太庙教拳,会员三百多人,这才逐渐有太极拳的发展。国家体委也做了很多推广工作,比如24式简化太极拳的推出。
  但是太极拳发展中有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右,比如对太极拳的文化的忽略就是一个。面儿有了,还欠深入。所以我觉得应该拿出一部分力量来进行太极拳的研究。

余功保:
  您既是一位太极拳名家,又是一位名中医,这很有助于您对太极拳的领悟。

高壮飞:
  我学习太极拳和学习中医是同步的,1950、51年左右,当时有个街坊跟我说,天坛有一位王培生老师讲太极拳讲得特别好,于是我就去了。那时候我也正在北京中医研究所学中医。当时我二十几岁,我的中医老师冯济卿老师已经八十几岁了,他是解放以后最后第一位太医院大夫。老人不贪名、不贪利,活的岁数都很大。
  我跟王培生老师学太极,同时跟杨禹廷师爷也有很多接触,而且感情非常深厚,老头的脾气跟我学中医的冯老师脾气很像。
  有机会的时候我也跟杨禹廷老师学一学,那是在我一上班的时候,大约60年,还是王培生老师介绍我去的,王老师特别到杨老师家里说有位徒弟要来学,于是我就开始跟师爷学。
  那时候学拳推手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经常还要和很多人推。我记得师爷、王老师还有我都一样,有多少人都要推手,叫“打通关”,一个一个地推。王老师在推手的时候,有比较年轻的,还有老人,各行各业的人都有。

余功保:
  杨禹廷先生是北京吴式太极拳最重要的传播者,承上启下。

高壮飞:
   当时学拳的情况还历历在目。杨师爷为人非常好。我们一般都在中山公园学。一般不去师爷家。有一次,杨师爷在文化宫后河墙犄角教,去了一个人民日报社的老太太,本来师爷练到九点多钟就累了,就回家去,她就跟到家去,非要跟老头说话,中午吃饭12点还接着聊,老头虽然很累,他当时九十多岁了,还是耐心地讲。所以我一般不愿意到他家去,怕影响他的生活。
  老头每天都要打拳、教拳。他有自己教拳的形式和特色,他拿一支粉笔在地上画,这个脚从哪边过来,路线应该怎么走,在地上画得很清楚。老头练拳的时候有的人跟着练,我就找个座坐在一边看,比如他的手要推出去的时候,我就想象我在那儿了,他推出去的是什么力量,用意念跟老头练拳。用意念练拳,这是我跟师爷练拳的方法。

余功保:
  这也是动脑子练拳的形式之一。

高壮飞:
   这样效果还很好。杨师爷每个式子教完以后,比如一个抱七星,师爷做,让几个学生这个揪着、那个扶着、这个按着,从几个方向推他,他化解,让大家体会。老头是真教呀,我很佩服师爷。
  我经常跟师爷说:“您跟我说说手”,为什么我们叫“说手”,“说”是口传心授的方法,梨园行的话“说戏”,也不是仅仅讲戏,而是很全面的传授。
  所以,我从开始学拳就喜欢思考,喜欢问,这样我就得到了一些东西,对太极拳的内涵就领悟了许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