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医的人生修炼~访浙江大学医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傅国胜教授

(2012-09-22 20:37:40)
标签:

傅国胜

张建明

滕理送

邵逸夫医院

心血管病

分类: 名医访谈

在浙江龙游县,他是一个名人。

只要一说起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村子里走出的学识最 高的博士,承载着龙游人的骄傲;他是全龙游人民的医生儿子,播撒着家乡人民的希望。

而在浙江的医疗界,他是一个传奇。

从医二十余载,他每天只是奔波在医院、家里两点一线,甚少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病人的眼里,他是个尽职尽责的好医生;在院领导的眼中,他是个出色的管理者;在浙江的医学界,他是个才华出众、兢兢业业的儒雅学者;在学生的眼中,他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好教授。

他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简称邵逸夫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傅国胜教授

 

从医之路:偶然选择  一生修炼

 

《健康帮帮》:据了解,您1987年从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就长期从事内科心血管病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临床诊治等工作的。那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医生这个行业?

傅国胜:其实,我走上从医这条路纯属偶然。但或许偶然中也有必然吧,因为在我父亲的那一辈人的思想观念中,他认为三百六十五行中,只有做医生这一行是永远有饭吃的!也许是这种最原始最朴素的冲动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所以当初考大学的时候,学医纳入了我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因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缘故,我的第二志向是学农。

然而,高考成绩出来以后,因为化学考的非常好,心里就想着报考浙江工业大学。结果碰到一个同学的父亲,是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的老师,他担心我这样的成绩不能被录取,就帮我出谋划策,建议我改报“浙医大”。那时候,只有一个很纯粹的想法:只要能被录取,有书读就好!于是,重新改志愿,一律是清一色的医学院。因为化学好,就稀里糊涂读了“医学系”。这是我最初懵懂的行业选择。

当然,其实有第二次选择不做医生的机会。记得那是1995年,我作为校际交换生留学到德国基尔大学医学院。由于出色的工作,德国导师强烈要求我留下来帮他建造实验室。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那时候的我已经割舍不下医生这个行业,从大学到硕士的几年间,医生这两个字已经印在我的心里了,挥之不去。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我想回国发展。在德国的两年多时间,我觉得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德国科学家处理问题的策略,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德国基尔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心血管病专业的博士学位。这些收益对我来说,已经达到了留学的最初目的。所以当德国导师提出让我留下来做科研的要求时,我毫不犹豫拒绝,毅然回国,继续当我的医生!

当初没有选择离开,现在更不可能离开,看来这一辈子注定是离不开医生这个行业了!

《健康帮帮》:无心插柳柳成荫。您从最初懵懂到现今在医生这个行业里卓有成就,除了信念上的坚持,有没有一个让您得意的病例,让您在多年后回忆起来仍充满着感动,也让您在从医的道路上更加执着、更加坚定?

傅国胜:有,当然有!这是十几年前的一个病例,也许我这辈子也忘不了,它让我觉得自己做医生是最成功的,也坚定了我做医生的信念。那时候我的感觉是,医生救死扶伤挺好,也让我尝到了做医生的味道,甚至重新定位了这个令人敬仰的神圣职业。

印象中,那是我还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工作,刚刚升为主治医生的时候。有一天,心血管内科来了一个40多岁的女病人,挺着大肚子俨然怀孕十个月。看着她蹒跚走进来的样子,我的心里纳闷,一个孕妇怎么来心血管内科看病?后来一问病史,才知道她不是孕妇,而是一个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人。由于心功能不好,从而影响右半心脏的功能,诱发了右心功能不全,导致大量的腹水,以致于患者的双脚也肿得十分严重。从这些现象来看,这是一个命悬一线的重症病人。

对此,大多数医生都摇头表示这是个没有办法治愈的病人,住院也无非是图个心安,拖些日子罢了。病人的家属和病人自己也都非常悲观,情绪十分低落。

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承担起了对这个病人的治疗工作。当时,我的临床经验并不十分丰富,只是凭借书本上的知识,一方面给病人补充白蛋白,来增强病人的血液从血管周围的组织中回收液体的能力;另一方面给病人利尿,以增加液体的排泄。在坚持“双管齐下”的前提下,经过严格把握病人的液体出入量,即要确保由病人体内排泄出来的液体要略多于输入其体内的液体量。

如此一个星期左右,奇迹真的发生了!病人的肚子真的一点点地小下来,到第二个星期的时候就完全看不出原来看似十月怀胎的大肚子了。其实,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病人是不可能完全愈合的,6年以后,这个病人还是去世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给我很大的信心。当时我感觉特好:这样的病人我都能救回来!于是,我彻底铁定心,要做医生,做一个好医生!

其实,作为一个医生,在为普通大众解除病痛时,神圣的是他的医疗技术,而不是用白大褂和冷漠的脸拉开与患者的距离。

健康帮帮: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他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生和生活。那么,在傅主任您的心中,谁是英雄,谁对您的人生影响最大?

傅国胜:应该说在生活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他很善良,任劳任怨。农村的人总认为“读书,读书,一定要读输掉!”,但我父亲很开明,他说要让我们读的没有学校可以再读,我的勤奋帮父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在父亲那一辈人的身上,我更学到了宽容和理解。

在工作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两个导师。一个是曾经的浙二医院院长——楼福庆教授,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是中央领导们心血管保健组的八个专家之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医治等方面做过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工作,他的成就对中国的医学发展产生相当的影响。在他那一代人当中,他是认真到近乎刻板。他对学生十分重视思想上的关心,记得当时“六四”风波的时候,一些学生参加一些活动。他就认为学生就应该安分学习,我就是被他拽回到实验室的。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认真、本分、踏实的工作和学习的态度。

第二个是浙二医院的单江教授,心内科的老主任。他是第一批派到日本留学的,在知识分子中属于比较洋派的一种类型。他在思想和理念上对我影响很大。他总说,做学问的人,不能躲在大树下乘凉,一定要走出去。他鼓励学生要往前走,要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我想我有今天的成功,离不开父亲的开朗和导师们的教诲!

 

科教之路:永不停步   执着修炼

 

   《健康帮帮》:通常,人们评价一个临床水平高的医生是用“专家”,而评价科研水平高的医生则用“科学家”。而据我了解,您在临床和科研方面都做得有声有色,您应该是“科学家式的专家”。那么,您能谈谈您在科研上的成就吗?

傅国胜:现在,国内对医生的科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务实地讲,现在评职称都要求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其实,科研是临床医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工作是临床医生们自我提升理论修养,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术梯队和促进学科发展等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这几年我也在科研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几年来,我承担或参加国家高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省科委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2000年获得浙江省卫生厅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在《欧洲心脏杂志》、《德国心血管病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内科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等国际及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以副主编身份出版学术专著3,参加专著编写2本;获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各一项。今年获得了全国医药卫生系统的先进个人。

这些荣誉,也算是对我以往勤奋工作的一个肯定和认可。当然,它也给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有信心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执著,继续坚持。

《健康帮帮》:据了解,您在2000年的时候,获得了浙江大学优秀教师的荣誉,那说明您在科研之外,在教学方面也有不错的成绩。那您现在还带学生吗?您认为您的学生应该做到哪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医生?

傅国胜:我现在主要是带研究生。其实,我是一个很敬业的人,所以我对学生的要求会很严格,甚至还会很严厉地训斥学生,当然这种训斥只是就事论事,绝不会伤及到学生的人格。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要是当时的老师对我凶一点,肯骂我一下,对我严厉一点,或许我会比现在有更大的成就。也许这种情绪转嫁到了现在带学生的过程中,我只是希望从我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个个都是一把一的优秀人才。

而说到怎样做一个好医生,我觉得做医生不能太清高、太高傲,而让人感觉难以接触。另一方面也不能太势利、太急躁,要放得下架子,要平和,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要从心底对病人一视同仁、为病人着想。

 

管理之道:以人为本   优雅修炼 

 

《健康帮帮》:在您的身上,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您除了是一个医生、教授、学者的身份外,更重要的是您的身上还有一个科主任的角色。作为整个科室的管理者,您是怎样将邵逸夫心内科从一个小科室打造成今天省内乃至国内知名的专科的?您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傅国胜:我是2005年,以“光杆司令”的身份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调到邵逸夫医院的。当时的心内科就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是一支由年轻医生组成的年轻队伍!但是,工作量不是很大,这可能和邵逸夫医院整体工作量不大是有一定的关联。

作为一个科主任,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为科室的年轻医生搭建一个学习和工作的平台。刚来邵逸夫医院的时候,我找每一个人谈话,初步了解他们的职业目标、能力、志向,然后经过半年的观察,结合他们在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上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重新调整和定位他们的工作岗位,力争让每个人能在合适的位置发挥最大的功效。

现在想回起来,其实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至少就目前而言,心内科的年轻医生个个都拿得出手,有些人还能到大医院竞争主任。这是我最乐意看到的,因为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德国的教授最自豪最骄傲的就是能培养出一两个教授级的人物,输送到全国最知名的大学、医院去当主任。或许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也希望自己科室的医生,能在各大医院里有竞争力。如果真的能做到那样,我想我是成功的。

客观地讲,我们科室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院病人从2005年的800人上升到了去年的3900多个。应该说,出院病人的数量已经超过浙一、浙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第二医院的简称),但是我们科室的人员数量却明显少于他们,只相当于浙一、浙二医院心内科的3/5。同时,我们所掌握的冠心病诊疗技术在华东地区能够排上第三或第四名。

健康帮帮:据了解,您开创了医疗临床科室聘请管理咨询的先河。这种成功的经验,能给我分享一些经验吗?

傅国胜:就目前来说,科室聘请管理咨询在其他医院还没看到。

我认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日益进步,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等必然发生改变。对一个科室的管理也同样,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我刚来的时候,科室只有8个人,谁有什么动向,都能在第一时间洞察到,从而将不良的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而现在,我们的科室已经发展到22个医生,不可能个个盯着,天天盯着,所以这就必须转变思维,要从管理上下功夫,制定工作目标、工作的主要方向,围绕总的价值观共同努力,让整个科室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科室还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但是现在年轻的医生比较多,我们会聘请管理咨询公司,每年给他们做一次比较系统的价值观、职业观方面的培训,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以人为本是聘请管理咨询的初衷,也是最后的落脚点。当代的医院管理已经进入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时代,我希望通过我的管理,让科室的医生形成高度自觉的自我约束力,而不是被动接受主管人员的指使、监督。同时,我也希望能形成人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干劲十足的工作氛围,从而在统一的工作部署下,协调各个环节的关系,充分调动科室里每个职工的工作自觉性和创造精神,打造和谐科室。

 

采访后记

眼前的傅国胜,两手插着上衣西装短夹克的口袋,昂首挺胸,煞有介事地站在那,以威严的眼神环视四周。

这是傅国胜在模仿他自己第一次看到崇拜的导师单江教授时的样子,让人似乎见到了九十年代初拥有典型的西方绅士形象的单江教授。“当时觉得他特帅,特有风度!”陶醉在回忆中的傅国胜,是那般的纯粹和真实,让人忍不住想亲近。

人因纯粹而本真,因本真而唯美。傅国胜没有大多数医生叱咤风云的气息,却坚韧而朴实地扛起了“学者、医生、教授、管理者”的四重身份和沉甸甸的责任。我不经暗暗惊诧: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让傅国胜能那般决绝的将无数的期许和满身的重荷缝合进自己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勇气,让他义无反顾,执着坚持?

“我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傅国胜只是轻描淡写地用简单的“社会工作者”来作为答案。我无法想象,也无从考证傅国胜为这个简单的答案付出过多少的艰辛和努力,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他是快乐的,因为他用最真诚的心换着最诚挚的笑,也用最朴实的爱串起一个个同心圆,唯美而绚丽。

熟知傅国胜的人,都知道他的好脾气。他对病人从不发火,也习惯委屈,只是用睡觉这种独特的方式来缓解心中的压力;他在医院也从不关手机,哪怕一个陌生的电话,他都会耐心对待,用心处理;他也总是习惯忙碌,短短的一个小时的采访就有好几通电话和好几拨人找他,他都一一解答。我想,这样的好脾性,绝非与生俱来的,只因他心中藏着大大的“爱”。或许,澎湃在傅国胜心中的朴素的“爱”是掩藏在“社会工作者”背后的所有美丽,而这,或许才是他一直坚守的力量所在吧。

采访中,我问傅国胜什么人对他影响最深时,他回答在生活上是“父亲”,“父亲很善良,对人很和善,总是任劳任怨,他爱着我们三兄妹,即使家里很穷,但也要让我们三个有书读。”也许正是父亲潜移默化的熏陶,教会了傅国胜学会了最初的爱——包容和责任。虽然我不知道把傅国胜“我不愿在大学毕业后,拎着皮箱,坐着火车哐当哐当回到龙游工作,而后毅然决定考研”的行为视作是他对父亲的爱,视作他已然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是否合适,但他至少讲到了“尽管我基本没时间管儿子,但我仍然是我儿子的偶像”、“哪怕这个星期再忙,就算晚上有会,我也会利用一点的时间和家人共进晚餐,每个月都有一天是我们的家庭日”,难道不应该为之肃然起敬吗?

倘若上面写的这些是傅国胜作为一个普通社会人的“小爱”,那么我所感觉的傅国胜内心澎湃的则是“大爱”。

从一名普通的医生到一个科室的最高领导,从毛头小伙到年届知天命,傅国胜(滕理送)把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和激情智慧都奉献给了医疗行业,而这一切已然融入了傅国胜的血液里。现在的他,更是卯足了劲,要把振兴和发展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作为自己毕生的责任和使命。

2005年,以“空降兵”的身份降临到邵逸夫医院的他,把“尽心、尽力、尽责”确立为心内科精神,鼓舞和鞭策科室的年轻医生成长进步,并给他们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平台。此后,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局势,傅国胜提出了“时代在变,管理也要变”的理念,并且还提出了“改变我们自己”的创新理念,指出“如果科室的管理跟不上,那么离淘汰已经不远了”……这一系列的理念创新,正是傅国胜作为一个科室管理者的一种思辨的思维!而被傅国胜视为“优点”的骂学生的行为,不也是其作为一个教授,希冀所有的学生独立于世,有所建树吗?

也正是因为这种感情,傅国胜对自己身上的四个角色,总是尽心尽职。不管是面对生命岌危的病人,面对朝阳似火的学生,还是是面对枯燥的医学术语,抑或面对复杂的科室管理,他总会从容应对,以自己最真诚的心,坚守着自己的朴素,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人的一生就像跑步,有的时候,你能坚持过这个极限,超越这个极限,成功就在你面前了。但这时候,也是特别容易淘汰的,胜利往往就在最后一刻的坚持。” 因为坚守,20多年的修炼换来当前不可复制的傅国胜式的精彩;因为坚守,他的兢兢业业换来全国医药系统的最高荣誉;因为坚守,科室的管理创新理念正悄然间改变着医院固有的思维。所以我想邵逸夫医院心内科科室的大夫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很“在乎”他们未来的科主任;而傅国胜说的“我的幸福指数比较高”也应该是真心话,因为至少他有和他一起坚守的朴素事业,至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和谐管理的理念。

当然,我眼中的傅国胜心中还有一个“大爱”,那就是作为一个医生的拳拳报国心。

在傅国胜这一辈的人的心中,总是有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责任,而那一辈人骨子中散发出来的爱国情怀,是与生俱来,也是不容质疑的。这从傅国胜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毅然回国的举动中得到很好的佐证,也能从“在异国他乡,看到五星红旗会不由自主的流眼泪”看出澎湃在他心中的浓浓爱国情。“民族除了自强没有别的出路,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问题,我们医生要做的就是老百姓的健康事业。”正由于此,傅国胜说,如果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还是喜欢做医生,甚至已经开始给13岁的儿子灌输做医生的志向。因为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给后来医疗界的人留下一个好的品牌,一种好的文化;也希望通过他的实践,实践自己“救死扶伤”的朴素情怀!

我们祝福傅国胜!

 

人物背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全国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

人物印象:

勤奋、率真、低调、仁爱、包容、医术精益、富有事业心与理想远大!

 

供稿 ~www.jkbangbang.com

采访 露露,彭经梅

撰稿 露露,彭经梅

顾问 彭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