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2010-09-17 10:20:49)
标签:
保健蜱粒细胞无形体病健康 |
分类: 健康贴士 |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一种新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因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入侵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而发病。无形体属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无形体属。
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染源为患者的血液、体液,蜱叮咬人为其主要传播途径,5~10月为本病的高发季节,人群普遍易感,通常疫源地居民、旅游者等为该疾病的高危人群。本病应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 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体检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另外,亦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相应的临床表现。上述表现以“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最具特征性。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
1)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2)曾在有蜱活动的丘陵、山区工作或生活。
3)曾直接接触过本病患者的血液或体液。
2、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可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伴多脏器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3、化验检查
1)血液分析 早期可见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末梢血涂片镜检中性粒细胞内可见桑葚状包涵体。
2)血清酶测定 可见谷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谷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转氨酶升高。
3)免疫学检查
(1)急性期用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M抗体阳性。
(2)急性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亦为阳性。
(3)恢复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4)核酸测定 全血或血细胞标本PCR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阳性,且序列分析证实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同源性达99%以上。
5)病原体分离 可证实诊断。
治疗措施
1、观察病情变化 如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2、对症治疗 如降温、镇痛、合理营养和补充水分,及改善睡眠等。
3、抗感染治疗 宜及早使用抗生素,以避免出现并发症,抗生素一般宜用至患者体温降低后3天,或症状完全改善后。另外,对疑似病例可进行诊断性治疗,但不宜使用激素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亦不主张对有蜱接触史的人员进行预防用药。常用的抗生素如下:
1)强力霉素 常作为首选药物,成年患者推荐剂量是100mg,儿童每天3mg/kg,分2次口服,住院患者宜经静脉给药治疗。
2)四环素 每次500mg,每天4次,口服或静脉给药均可。住院患者宜经静脉给药。四环素毒副作用较多,孕妇和儿童慎用。
3)利福平 对强力霉素过敏或不宜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者,可选用利福平,成人450~600mg,儿童10mg/kg,每日一次口服。
出院标准
经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方可考虑让其出院。
预防措施
1、管理好传染源 隔离治疗已经明确诊断的患者,严格按要求做好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泌物及其污染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 即尽可能消灭蜱等无形体的中间宿主,如应注意家养宠物(猫、犬)是否带有硬蜱,如发现蜱附着在宠物身体上,应立即用钳子等将蜱轻轻取走,并使用躯避剂如DEET(n,n-二乙基一甲苯酰胺)。
3、保护易感人群 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或防止患本病风险的最主要措施,故应尽量避免行走于蜱栖息草地和树林,如若必须进入蜱栖息草地和树林作业,相关人员应穿着袖口紧缩、色泽明亮、表面光滑的衣服,以防止蜱的叮咬或附着。在治疗或护理重症患者的过程中,尤其是患者有出血倾向时,医务人员和陪护等应加强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