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2014-12-16 15:39:56)
标签:
教育学生学具认识角对角 |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总体设计: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而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教材能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投影仪、三角板。
学具准备:1号学具袋(用卡纸做的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花瓣形、椭圆形、五边形、)、2号学具袋(钉子板、小短绳、剪刀、椭圆形纸片2张、2张长方形卡纸条、1个图钉)、3号学具袋(剪刀、长方形纸片)。
二、说教法、说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分一分、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六个教学流程:分一分,引出探究主题、操作探究、创造角,进一步感知角、感知角的大小、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一、分一分,引出探究主题
1、课一开始,我为孩子准备了一号学具袋,袋中装有卡纸做的各种图型(课件展示),请孩子们自由分一分,之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由于每一种图形都只有一个,孩子们不可能按图形种类进行分类,这就会激发孩子们的思考,通过观察讨论,学生很容易发现,一部分图形上有尖角,而象圆形、椭圆形的图形上没有尖尖的角,从而主动进入探究角的活动中来。]
二、操作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感知角
1、摸一摸
“每人拿起一个你认为有角的图形,摸一摸你们发现的角有什么感觉?”
[这时,孩子们可以自由说,比如尖尖的,扎扎的,或者边摸边说,两边平平的,直直的等]
2、画一画
学生谈完自已对角的感受,紧接着我说:“好,请你们从卡片上把你们看到的角画出一个来”。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都纷纷把卡片放在我事先为他们准备的白纸上,画自己看到的角,但结果有的只画了一个点,有的孩子画了一个小小的拐角,也有的学生把两条边全描完整,这时,我不作评价,而是一一展示这些果,让学生来讨论谁的角画的更好一些,此环节的设计充分挖掘学生对已有的角的认识经验,包括错误的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在学生对画出的角进行相互评价,修正后,我告诉学生:“你们发现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顶点,平平的,直直的两条线就是角的两条边,而且这两条边想画多长就可以画多长”。然后,让学生把刚才画的“角”重新更正补充完整,并标出各部分各称。
[在这里,我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之后,告诉学生的角的各部分名称,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使学生对角的第一次有了科学的认知,并与学生以往对角的认知进行一次冲击,使学生反思,从而系统地、清晰地认识并了解到角的特征。]
(2)、角的画法,刚才,同学们会用一个有角的物体描出一个角来,你还有什么好方法画角吗?现在,老师有一个科学的画角方法,想学吗?
[课件展示]
[此时,学生们听到还有科学的画角方法,顿时把目光注视到黑板,看完演示后,就快速的拿起笔、直尺,在纸上画起角来,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4、辩别,数一数
大屏幕出示2组练习,第一组判断题:(课件展示)
[这组题目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也是对有关角的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分析对错]
[学生在想、说、画中进行尝试和探讨,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5、找一找
其实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角,你能找到吗?
[学生很容易会在教室的门、黑板、课桌、书本等物体上发现角,但教师一定要求学生说出他所指的角的每一部分来]
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已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三、创造角,进一步感知角
1、在身体找角
[由于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认知,学生的兴致特别高,从而利用自己的胳膊、腿等创造出自己的角,进一步展现顶点的尖和边的直的特点。]
2、自由选择学具,创造角
我说:“刚才我看到了大家身体上隐藏起来的角,太奇妙了,你想自己也动手折一折,围一围、剪一剪,做出角来吗”?按下来,我请各小组的组长打开2号学具袋,我为学生准备了钉子板、小短绳、剪刀、椭圆形纸片2张、卡纸条,一个图钉。
[学生快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学具开始创造角,很快,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角,此时,我说“同学们把你自己创造的角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代表性的展示围出的角,剪出角或做出的活动角等。]
四、感知角的大小
(1)、学生展示完自己创造的角,我顺势课件展示出一个用纸折出的角,紧接着说:“让这个角变的小一点,你有什么好方法,想一想”?
[学生对角有了更一步的认知,很快会想到再折一次,甚至会说到了想让角更小一些,就再折一次]
(2)、玩活动角,我说:“同学们,刚才每个小组制作了活动角,也玩了这个活动角,现在都来试试看,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学生看到大屏幕的演示,会脱口而出,但回答是:“角先变大了,又变小了”。紧接着我问:“角怎样才能变大一些,变小一些呢”?学生很快举起小手,会说:“边张,角变大,边合拢,角变小了”。我顺势就问:“我也有一种方法,把边变的更长,角就变得更大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时为下一环节做出铺垫。]
(3)、小故事
[课件展示]
五、拓展延伸
[课件演示]一张长方形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他们打开第3个学具袋,试着剪一剪,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由课件演示。]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有的会说我学会了画角,有的说我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还有的会说我会折一个角,剪一个角,我还知道了角的边张开的越大,角就会越大。]
全课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体现了尝试、探索、创造的教学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数学教学同时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教学程序编排上,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实践,亲自体验,主动探索,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营造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的见解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得到励炼和发展,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