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华行礼动作(下)
(2013-09-05 09:58:34)
标签:
行礼动作传统礼仪万福礼抱拳揖礼鞠躬礼杂谈 |
分类: 中华礼仪 |
说说中华行礼动作(下)
三、其它传统行礼动作
1、抱拳揖礼
抱拳揖礼手态简单,舒适自然,百姓易学易懂,平时相见而揖,风气极盛。抱拳揖礼以不同的方式行礼,其意义也各有不同:
其义一:古时抱拳揖礼说到皇帝时抱拳上揖,是表示对皇帝的尊重。
其义二:直身俯额,抱拳向上不动,表示恭候迎接。
其义三:直身,两臂合拢内收前推往复两次,多用于日常交际场合打招呼、拜别,现也多用于相互问好、祝福,向人祝贺以及在会议向与会者表示敬意。此礼从古至今沿用最多,世人常说的拱手礼也以此主说。
《礼记·曲礼上》记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
《论语·微子》“老者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遂拱手而立”。
其义四:抱拳揖礼应用到武术方面演绎出新的涵义。行礼时,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的同时,两手环抱胸前,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
附:抱拳揖礼动作涵义为:
2、万福礼
古时女子对长辈,或者表示尊敬时,通常行万福礼。行礼时右手压左手搭在左腰边,右脚后支,微微屈膝,口说礼节性用语,同时微低头。
《水浒传》第二十回,写潘金莲拿叉竿挑门帘子,不想叉竿失手,正好打在过路的西门庆的头上,那潘金莲情知不指叉手深深地道个万福,说道:“奴家一时失手,官几体怪。”
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文学家。
3、小揖礼
双手由垂手势自然至面部与口部高低相齐,拢手,双臂环圆,手位与心位相平,男左手前,女右手前,略躬身(15度)。
日常同学、朋友及其它平辈之间行礼互敬。
4、再拜额手礼
此礼为大礼,行礼前首先要立定,挺身,庄重,附手势。
“高揖。”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60至90度)。
“兴。”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双手复附手势。
此礼主要用于集体行大礼而不便叩首时使用。比如: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5、交手礼
此礼仅限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稍躬身。
一般情况下,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6、执手礼
长辈(或新郎)双手平伸并出,手心向上,晚辈(新娘)手心向下放在长辈手中,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结婚时夫妻礼仪。
7、鞠躬礼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四、中华行礼动作预备势
1、垂手势:
行礼前双手自然下垂,表示恭敬。一般场合行礼时多用此势。
2、附手势:
双手附在胸腹之间,两臂持平,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一般用于行拜礼前站姿,表示诚意正心。庄重场合行礼时多用此势。
五、中华传统行礼规则
◆诚敬为本
◆谦而不卑
◆双手行礼
◆施还双向
◆有先有后
◆下而为重
◆三礼为大
说明:
1、华夏传统礼仪主生敬,行西方礼仪主生爱,敬含有爱而大于爱。
2、中华广大,礼仪动作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亦有些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