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居寺真如寺

(2014-09-13 15:13:55)
标签:

佛学

分类: 旅游名胜

http://s16/middle/53ff1600tb5d63485b4ef&690
(图片拍摄于真如寺外的五龙潭)
一、真如寺的来源

    寺名为何以“真如”为名呢?这不是什么人名,也不是什么山名,而是以直称佛教的真理本身的词为寺名的。一提起真如寺的寺名,就会给我们很清净和纯粹的感觉,而且这个词会使我们想起佛教真谛的真如。

    从前它当然不是叫真如寺,而是叫云居寺,迄今此名也在通用,这是借用山名。由于云彩经常缭绕而被称为云居山,它坐落于江西省的永修县。大概中国山的景观和韵致几乎都是秀美且出色的,因此成为东方山水画的主要题材。这体现了自然的美丽。青绿的山峰连接于天,茂盛的森林,深深的山壑,自古以来人们就赞叹着山水的秀丽。

    根据历史传说,唐宪宗元和初年(806年),著名的高僧和道俗们来到云居山,创建了云居禅院,这就是真如寺的前身。其后,唐徽宗(883年)时的高僧道膺禅师居住于这里。从此,云居寺名闻天下。

    道膺禅师是嗣法中国禅宗曹洞宗青原行思的大德,居住于云居山20年,他的门徒实达1500余人。当时朝廷赐额为“龙昌禅院”,因此世人称他为南宗的伟人。唐天复二年(902年)道膺禅师圆寂,昭宗赐他谥号“弘觉”。其后,道简和怀岳等人继承并发展他的禅法,大振了曹洞宗风。

    到了宋真宗时,皇帝亲自写了“真如禅院”匾额,赐给云居契怀禅师,自此使用真如寺的寺名。到了神宗时,高僧佛印禅师住锡于真如寺,与苏东坡和黄庭坚等名士谈论佛法,真如寺名盛一时。

    寺前的青溪上有一座桥,名叫佛印桥,也叫碧溪桥,相传该桥是佛印禅师所建。苏东坡有一首诗:“欲与百云论心心,碧溪桥下水潺潺。”诗中的碧溪桥就指此桥。桥旁有巨石,其下清溪常流。上面有古树倒垂形成浓密的树荫,相传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曾在此处谈论经典和佛法,后来人们就把此石称为谈心石,即谈论心地的石头。石边刻着“石床”二字,这是苏东坡亲笔写的,字体雄浑脱俗,十分珍稀。当时,伽蓝的规模很庞大,建筑物便多达48座楼。

    经历元明时期,真如寺几经兴衰,而后到了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和嘉靖末年,寺势衰落,居住的僧侣也不超过50人。

    万历十九年(1591年),燕京万佛寺的住持洪断禅师来到云居山真如寺,三年闭门不出,发愿重兴此寺。到万历四十年(1612年)时,次第建成了山门和僚舍、法堂与佛像,僧侣多达四五百人。明神宗再赐了禅堂的匾额。洪断禅师离开云居之后,真如寺再度经历了衰落的命运,到了宏宇禅师历任住持时,再建了明月堂和罗汉殿,伽蓝的面貌为之一新。

    明末时,真如寺毁于兵乱。清顺治八年(1651年),晦山戒星禅师从匡庐到云居,经营伽蓝8年,重建了大雄宝殿、供应堂和香寂堂,而居住的僧侣也超过500余人。晦山禅师着有《禅门锤练说》流传于世。

     其后,燕雷元鹏禅师又建了禅堂以及田寮、米寮、耆宿寮等僚舍,竭尽全力恢复唐宋时真如寺的面貌。并且他编撰《云居山志》20卷,详细地记录了山寺的兴衰以及与此寺息息相关的人们的经历。

     到了清代的中后期,社会陷入混乱之中,真如寺又遭遇大势已去的局面。到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居住的僧侣也不过二三十人。当年3月19日,真如寺被日军侵略,遭受了火灾,僧众们几乎全部解散,最后仅剩下4个人。

    1953年,虚云长老住锡于云居山,向施主募缘重建了真如寺。由于得到国内外信众们的赞助,前后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藏经楼等,用铁瓦来盖屋顶,大规模地重兴佛事。并且奉安了释迦牟尼塑像和菩萨像等圣像100尊。同时他还制定禅院清规,云集大众开垦田地,并且身体力行亲自耕作。1955年12月,虚云长老举办了传戒法会,盛况空前。1959年他示寂,《虚云和尚法汇》传行于世。

    在文革期间,真如寺又遭受极大的破坏。直到1982年开始复元才形成了现在优雅而庄严的寺刹面貌。在山门挂着的“真如寺”的匾额,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写的。寺院的僧侣们按照禅农一致的禅宗传统,经营了山林田地3600亩。

    真如寺周围的景观非常秀丽,如星如棋盘的山与水、石头与树木,分布在寺院的周围,更加突出了伽蓝清净的氛围。寺院的周围环绕着很多银杏树,大的周长超过20尺。寺前有明月湖,清净如玉,没有丝毫的染污。山上有道膺禅师说法的洪觉道场,宋代的佛印禅师在道膺禅师说法的石头上刻了“洪觉道场”的四个字。字体大如磐石,遒劲有力,人们称之为神笔。离寺约三里的地方有一座牌坊式的建筑物——赵州关,据说它是道膺禅师德高闻名时,很多人慕名远道而来求见,道膺禅师让他们居住的地方。苏东坡有诗句:“一行行到赵州关,怪底山头更有山”,即指此地而说。

    千年古刹真如寺,寺内还保存着罗汉墙,还有数十座的僧塔,能给一千僧侣做饭的千僧锅和白玉佛等,这些珍贵的文物都保存下来。寺志收录了唐宋以来著名的文人墨客,如白居易、皮日休、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等人的名篇诗句,光耀千秋。

    二、云居道膺禅帅

    中国禅宗的五家七宗之中,曹洞宗是由洞山良介和尚所创立的宗派。与看话禅相对的默照禅,体现出曹洞宗禅风的特色。若说看话禅足以参话头的方式来修行;默照禅则是默默地坐着断除一切念头,臻于无念无想的境界,从而产生活泼泼的解脱的智能。当然,有时被主张看话禅者排挤。但是,在临济宗禅风兴起之前,禅学界看话禅还没有具体形成时,一般的禅法修行大都是默照禅。这种禅法就形成了一种宗派,构成了禅宗史上重要的一部分。以默照禅著称的曹洞宗,是由洞山良介和曹山本寂建立的。云居道膺禅师也是曹洞宗的巨匠。他能够作为真如寺的主人翁,把该寺的历史发扬光大,即是源于他卓越的道风。

    曹洞宗禅风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六祖慧能的弟子青原行思。云居道膺受法于宗祖洞山之后,云游四方而到云居山定居。自此开始,他的道风大振于世。他从小出家,起初学习戒律,后从翠微寺的无学学习参禅,再迁至洞山门下,得到大彻大悟而继承了洞山的法脉。他迁来云居山是唐禧宗三年(883年),从此寺名得到广泛传扬,他的名声也振于天下。他住锡于云居山的时间共20年,当时云集的僧众高达1500余人。道膺禅师俗姓王,幽州玉田人,根据《传灯录》介绍他的情况,25岁在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学习戒律。有一天他想大丈夫怎么能一味地桎梏于律仪,遂到翠微山修道3年。有一天他从云水僧听到洞山良介的法席很兴盛的消息,乃找洞山而去。

    “你的名字叫什么?”
    “道膺。”
    “以向上(穷极的真理境界)来说。”
    “若以向上说,不能说道膺。”

    这是洞山与道膺初次见面时的一段对话。
    有一次洞山委婉地说到:

    “听说行思大和尚转生于倭国,成为国王。是这样吗?”
    “若行思大和尚佛也不肯做,何况做国王呢?”
    “说的也是。”

    行思大和尚是继承六祖禅法的弟子,曹洞宗把他推崇为该宗的元祖禅师。洞山是行思的五世孙,道膺为六世孙。

    《禅门拈颂》介绍了有关道膺的禅话,其内容如下:

    云居道膺住在洞山三峰的小庵时,几天没有参加用餐,因此洞山问他说:
    “你为什么不参加大众供养呢?”
    “每天天神送来了饭。”
    “我以为你是个正常的人,没想到你还有那样的见解!晚上来吧。”
    到了晚上,云居去了洞山处,洞山唤了“道膺”一声。回答道“是”。
    “不思善,不思恶。这是什么?”
    道膺立刻回到住处,安然静坐,天神来到几天而无法看见他,只能哭泣而回。
    有一次,有僧人问道膺禅师说:“什么是一法?”
    禅师反问他说:“什么是诸法?”
    僧再问:“如何去认识呢?”
    禅师回答说:“一法即是你的本心,诸法即是你的本性。那么你说,心与性是一,还是异?”
     僧礼拜,禅师以偈颂云:
     “一法诸法本,万法贯一心。唯心是汝性,休说一与异。”
     刘禹端公诣访禅师问:
    “雨从哪里下呢?”
    “来自于你问处。”
    端公礼拜,喜悦而去,禅师唤起说“端公!”端公回头看,禅师说:“问从哪里来”。端公不答而还,过三日而死。
    新罗僧问:
    “这是什么,为何那么难说?”
    “有什么难的呢?”
    “那么,请说与我听。”
    “新罗新罗。”
    道膺禅师的禅法,也有细密的一面。

     有一次,来了经常向禅师问法的一位居士。禅师刚刚结束了午饭,因此要为居士准备午餐,居士说已经刚过了餐,委婉地提了一个禅问答。

    “禅师啊!我家中有一个大锅,用它做饭,一千人吃不完,三人吃不足。”

     禅师听完这句话,向大众说:“不得了啦!今天这居士来讨饭钱,有没有人能付他钱?”
     大众无言。禅师咂舌地自言自语道:“为什么谁都不说一句话呢?若有辞让而吃,一千人也吃不完,若为了多吃而争,三人也不够吃。”
     这句话很是简明幽默,而又闪烁着禅智的光辉。

     三、嗣法云居道膺的海东僧

    继承云居禅法的海东僧侣,有新罗末高丽初的利严。他是新罗九山禅门之一的须弥山派的开山祖师,对海东佛法的弘扬贡献极大。他在新罗宪康王三年(877年)剃度于伽椰岬寺的德良门下。出家之后,896年(真圣女王十年)入唐,在道膺门下修学了6年。他初见道膺时,道膺说:“互相离别不久,再相逢这么快?”利严回答到:“一直没有侍奉过您,为什么说再来呢?”乃允诺入榜修行了6年,彼此互相融会贯通。

    有一天,道膺大师云:“道不远人,人弘扬道,东山的宗旨非是存于他人之手,佛法的重兴在于你我,我的道法由你流传至东国,善念此意。”这样,他受到法王的心印,而后周游岭南和河北,巡礼名刹圣地,行脚江西等地,参见四方的善知识。
他参拜了北方的恒山和岱山等地,南方的衡山与庐山等亦无不走遍。而且他拜见了各地的藩王,并垂施了御民之策,周游并考察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为了参访善知识,甚至到达过吴国和汉国。

    乾化元年(新罗孝恭王十五年,911年)他踏上了回国之路。走到罗州的会津时,接受了金海府知军事苏律熙的皈依。苏律熙为禅师在胜光山创建了寺院,请禅师居住。蜂拥而来的大众们,就像在桃李盛开时节前来踏春的人潮一样。如此12年弘法之后,利严禅师离开胜光山来到北方的灵觉山,自做茅棚而居,又有很多僧侣和信众听说了禅师的道风,都来皈依。当时高丽国王太祖听到法师的盛名,聘请法师亲听说法,自事法师极为敬重。

    太祖十五年,黄海道海州的南部须弥山建成了广照寺,太祖推举法师为住持。因此,法师率领若干的门徒而住锡于此。为学道而来的僧俗挤满了禅房。所谓须弥山派禅门的门风席卷全国,就像法融禅师归居北海,又如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举办白莲社。法师诲人不倦,如镜显影。

    太祖十九年(936年),法师预知到了终结生涯的时节,招集众弟子,留下了尽心尽力去努力的遗训,在五龙寺法堂里俨然入寂。国王太祖正在欲见法师最后一面而出宫巡行的途中。时年法师67,僧腊48。法师入寂,太阳黯然无光,溪流呜咽,风云含悲。国王太祖谥号为真彻,塔号为宝月乘空。利严禅师门下有处光、道忍等数百人弘扬宗风,须弥山派盛极一时。

    庆猷禅师也嗣法道膺。他于新罗真圣女王二年(888年)入唐,受法于道膺,908年回国。他回国时,新罗的社稷已去,高丽太祖王建正建立新国。王建在战场中恭迎法师听法而皈依。登极王位后,拜他为王师。法师在日门寺圆寂,寿数51,法腊33。谥号法镜,塔号普照慧光。他的碑石留存于开城龙岩山五龙寺寺址。

    其外,嗣法道膺的韩国法师,有新罗末高丽初的云住和大镜。详细的谈助未详,但是,《禅门拈颂》记录了道膺的弟子新罗僧的情况。

    四、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和黄庭坚

    云居山的另一位主人翁是佛印了元禅师。他在宋神宗时住锡云居山,交往广泛,大宏佛法。根据记录,他在云居山居住了40年。后来以庐山为中心,留下了许多与诗人苏东坡交往的佚话。佛印自身能做诗文,擅长书法,尤其特善于言论。少时精通儒学的他,出家后四处参访了很多禅师。神宗仰慕他的道风,特别颁赐了高丽磨衲和金钵,并且赐予佛印之号。佛印禅师和苏东坡交情很深。

    有一天,苏东坡拜访佛印禅师。正坐在椅子上的禅师迎接苏东坡,因为椅子只有一张。很为难,请他就那样坐在地板上。苏东坡说:“禅师啊!可不可以把您的四大借给我,我想坐那儿。”佛印禅师回答道:“好!”但是他马上反问:“对我的质问能答得正确,借四大给你坐,若不能回答,能不能解居士的玉带给我?”东坡居士同意了。“四大本来即空,如何把身坐在空呢?”禅师问。东坡居士无法回答,只好解开玉带给了禅师。
苏东坡第一次访问玉泉寺承皓禅师时,因为傲慢的态度而挨整。面对不逊的苏东坡,承皓禅师问道:“敢问大人的尊称大名?”“我姓秤。”东坡回答。“姓秤?”“称量自命为道人的僧侣的秤。”此话刚毕,承皓禅师惊雷似的猛喝了一声,并问苏东坡此声有几斤。对此问苏东坡惭而不能回答,消除了傲慢。

有一次,苏东坡拜访了东林兴龙寺的常聪禅师。此时,他醉心于禅,参访高僧大德向他们问道。苏东坡恳请常聪禅师开示。禅师说,若要听法不只是听人说的法,也须会听山河大地自然等无情之物的说法。此话对苏东坡来说,是一个异常猛烈的冲击。昔日他也曾听从无数的善知识说法,读过很多佛经和禅师的语录,但是,首次听到无情之物也能说法。他不能继续请教,因而满怀困惑步出寺院。回来的途中,整个心被无情说法所缠绕。天地之间包罗万象、事事物物都在说法。事实上,这个道理的确很深奥。《华严经》即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刹指的是国土,就是世界的意思。也即是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一切事物都在说法。换句话说,世界可以说法,众生也说法,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都在说法。他骑在驴背上,沉浸在无情说法的话头之上。经过山谷的瀑布之下,恰好昨晚暴雨,瀑布的水奔流而下,即是所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景象,来到咆哮的瀑布之下,苏东坡的心中电光石火般廓然悟道而作了一首诗:

溪声便是广长舌,(溪水的响声便是佛的广长舌)
     山色岂非清净身。(明净的山色岂不就是清净法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一夜之间从大自然就听得八万四千佛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到来日该如何解说于人)

这一首诗作为苏东坡的悟道颂传扬开来,迄今仍脍炙人口。

    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也非常醉心于佛法。他是与苏东坡齐名的宋代诗人,早年以诗文受教于苏东坡,也深受杜甫和陶渊明的影响。但是,在对象的把握上,理智的成分比抒情性更浓厚。他独特的诗风开创了江西诗派。他以真如寺为背景,与佛印禅师和苏东坡谈论佛法,也是一位道风超凡的人物。“静坐处茶半香初,妙用时水流花开”便是他作为茶诗而传开的名诗:

    宴坐于静处烹茶伊始,清香袅袅,
    妙用生起时溪水流淌,花儿盛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