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唐孟浩然的《宿武阳川》诗作为最早描写武义的诗,那么南宋朱熹、吕沮谦、陈亮、巩丰的《游水帘亭》词是最早描写武义的词,它们都属于“明招文化”范围的诗词,很有历史价值。本文只谈谈《游水帘亭》词。
江南序 游水帘亭
山径崎岖路,危巢步可攀。
风飒飒,水潺潺,流泉穿石水回环。
乌栖岩下树,龙卧石中潭。
我来不觉精神爽,深入帘栊四月寒。
——朱熹
又
岩前清教玉,银线挂珠帘。
山隐隐,水涟涟,石峡浮云带断烟。
登临旋乌道, 身向白云边。
重来曲水三杯酒, 坐卧苔矾一醉眠。
——吕祖谦
又
有液垂银溅,珠帘不用钩。
山寂寂,水悠悠,石室生寒五月秋。
微行苔印履,流水不浮舟。
夕阳林外归路急,未知何日再重游?
——陈亮
又
石耸泉飞急,源深流自长。
声滴滴,影苍苍,一泓清影泻沧浪。
涧草侵人碧,山花绕路香。
水帘佳景皆诗句,酒兴无如逸兴狂。
——巩丰
又
归途咏
樵子村,近黄昏,回首帘亭香。
又见疏松漏月痕,深沉!
——朱熹
又
白云收,水共流,飞帘犹未卷,回首万山相对愁,何尤!
——吕祖谦
又
日暮天,树宿烟,岩前敲石鼓,潜龙犹在井中眠,多年!
——陈亮
又
人影稀,
咏而归, 夕阳帘色白,接天远岫系残晖,几希!
——巩丰
当年水帘亭的优美风光,经过诗人从各个角度的细致描写,景渗了情,情离于景,呈现了人天合—的和谐,生动十分!特别是《归途咏》词,短短只有五个句子,二十个字,结构严密,语言精炼,鲜明地突出作者的个性,托出内心世界,尤使人叹绝!下面试作简要分析:
朱熹是南宋最具权威的理学家。他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被封建统治者认为是理学的正统,备受信宠。他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集其大成。他的唯心主义理学却汲取、改造了某些唯物的思想;他的儒学又对佛、道去其悖于封建伦理的部分,取其哲理的因素,可见他治学思想的深度。在《游水帘亭》词里,除表达了“我来不觉精神爽”的喜悦外,特写出“深入帘栊四月寒”的境界;在归途中,别人只写黄昏的景色,而他却写了晚上“又见疏松漏月痕”,比别人推进了一层,反映出他这位“醇懦”思想的“深沉”!在“深沉”中又流露出他得意、自豪的心情。
吕祖谦是南宋一位年轻态的进步理学家。他学问渊博,熔铸各家;爱国爱民,关心政治。但在仕途上,只做些学官、史官的工作,不能施展抱负;他为人忠厚,谦虚谨慎,逆来顺受,气度宽宏;在家庭生活中,屡遭不幸,身体多病。但他执着治学,潜心著述,乐于讲学,自成一家,创立“婺学”一派,影响全国。他在词中描写的—“山隐隐,水涟涟,石峡浮云带断烟”,反映了他内心世界。在归途中,他看见的是“回首万山相对愁”,于淡淡的忧愁中流露出他处世的态度:“何尤!”不怨天,不怨地,不尤人;于“何尤”中又表现出他的执着精神!
陈亮是功利主义永康学派的创始人,他冶学务实,讲求实际效果。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堂堂的具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英雄豪杰。他一生没有做官,由于力主抗金,触怒了主和派,几次遭受迫害。他在词中描写了“日暮天,树宿烟”的苍茫暮色之中,突出写了“岩前敲石鼓,潜龙犹在井中眠,多年”,以鸣不平!于慨叹中又表现出豪杰的本色!
巩丰是吕祖谦的得意门生,他中了进士以后曾做过一些地方官。他是一个奇才,又是一位南末后起之秀的诗人,陆游非常欣赏他。叶适说他喜欢“命云侣月,跨越汗漫”。这样个性的人,当然在官场上是没有出息的,只能去寻找他的诗境的生活。他辞官回家后,每天带着一壶酒,在田野上浪漫游,游又没有目的,他只是向前走,不管是岐路,走到那里或天晚了,游兴尽了便回家。他在问里写着:“声滴滴,影苍苍,一泓清影泻沧浪”,追求着“清影”的情趣,“酒兴无如逸兴狂”的生活。他在归途咏中看见的是“接天远岫系残晖,几希”,反映着他的悲观失望的内心,而“逸兴狂”又表现出他浪漫主义的色彩。
《归途咏》这四首词,最后的结句:“深沉”、”何尤”、“多年”、“几希”都是补语的性质,是真情的补充。只有两个字,表现力之强真是“一语千钧”,读它,感到回味无穷,一唱三叹!
八首《游水帘亭》词,集在一起,由于没有序言说明,过去的一些资料记载,残缺不全,前后矛盾,因此引起了读者怀疑,看法不一:有的说:
“朱熹等四人是否同游?”有的说: “这些词是否同一时创作?”议论纷纭。附此述我拙见,以供参考。
一、肯定同游、创作
据《武川备考》所载:
(1) “金柱山, (武义)南十一里。
《万历志》上有:悬瀑从百仞投空而下,白色如练。巩栗斋(巩丰)先生筑水帘亭,与朱晦庵(朱熹)、吕东莱(吕祖谦)讲学。”
(2)
“水帘亭,在太平乡金柱山,山上悬澡如帘。宋巩丰建,与朱晦翁、吕东莱、陈同甫-(陈亮)讲学处。”
(3)
“陈亮尝与吕东莱、巩仲至(巩丰)讲学于水帘亭、明招寺。”
(4)
“《江南序》游水帘亭,步朱文公、吕成公、陈龙川光生、巩栗斋先生韵。清教谕翁嵩年、教谕程揆、邑举人徐俟召、邑诸生徐鼎轼。”
上面资料提示了:水帘亭的历史、地址、景观以及讲学活动,后人步韵写词。
读了《江南序》词,除朱熹等四人游观的年份尚不知外,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游观时间是在春末夏初之交,朱熹词里写着“四月寒”,陈亮写的“五月秋”,五月初是小麦收割时节称‘麦秋’,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读《归途咏》可’了解他们的活动时间用了一天,游览、讲学(或是交流学术和讨论),到傍晚才踏上归途。关于写词,大约是先由一人当日就写出两首词、吟诵,或归家后写出寄给大家创作,所以所用词调相同。
二、非同游,疑是唱和之作
据《武川备考》记载:
(5)朱晦翁过婺州,尝游武义王臣家。”
(6)“朱子巡历婺、衢……入武义……”
(7)“淳熙九年,朱子年五十三岁,春正月巡历绍兴府属县、婺州、衢州,哭东莱墓。”
(8)
“朱熹……尝过婺州,寓明招寺,与吕东莱、巩仲至讲学。”
上面资料,没有说及朱熹到过水帘亭。于是有人提出怀疑,认为八首词是“唱和之作”。就是说:先由一人写出《游水帘亭》词,寄给他的朋友(包括非同游的),然后收到词作的人依韵步和,收集而成。但这一说缺乏说服力。因为“唱和之作”,没有到过实地,所写一定是纸上空吟,不会有实感的。词中如朱熹写的“我来不觉精神爽,深入帘栊四月寒”;陈亮写的“未知何日更重游”?都是真情实感。在《归途咏》中,表现各人的个性是那么真切,决不是一般唱和应酬之作。再,叶适是喜于写诗词的朋友,为什么不请他来和呢?所以,这种怀疑是不成立的。
三、认为分两次游
有人根据上面(1)资料:写朱熹没有提到陈亮;(2)资料:写陈亮没有提到朱熹,在《江南序》中朱熹说“四月寒”;陈亮说“五月秋”,就把时间界定为“四月”与“五月”两个月份,由此认定是分两次游水帘亭的。吕祖谦在词里提示“重来”,认为他是东道主,一次是陪朱熹游,一次是陪陈亮游。这个分析很有科学性。
四、我的意见
(1)读这八首词,主要是看作品,词的描写是真实的,应肯定它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2)
《武川备考》的资料,内容都是引用的,何德润编这些资料,并不是他的疏失,因为《武川备考》这个书名就昭示:这是“备考”,不是史,他这种述而不作,正说明他严谨的态度。我们对待一些古代的史实,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再考证资料,不能遂作定论。
2005年7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