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之谜(科学与文化2011-12期)

标签:
文化 |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之谜
http://s15/bmiddle/6902ea58xb366b2a6802e&690
[俄]巴维尔.科顿夫
杨.凡.艾克——北欧文艺复兴时代最杰出的画家,同时有是至今仍在使用的一种新油画颜料的发明家。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就是他于1434年用他的新颜料所绘制的一幅名画。今天我们欣赏它的时候,画面里仿佛还在放射出习习光彩。凡.艾克之前,北欧没有人会去创作世俗人物肖像,而这幅画画的却是世俗人物,而且还是双人像,这在北欧尚属首次。
就像其他许多绘画杰作一样,这幅画一直充满谜疑。一般观众往往不会去观察画的细微之处,也不会在意它的各种寓意。但是对一个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他们认真观赏,细心领会,不放过任何细节,并且对它提出种种疑问。
长期以来,画中的情景都被认为是一场婚礼或订婚礼,是意大利商人乔万尼.阿尼乔.阿尔诺芬尼应居住在荷兰的苗古齐和乔万尼.切纳米家庭的要求热举行的仪式。
1997年英国艺术理论家玛尔卡涅特.科斯捷尔指出,阿尔诺芬尼夫妇是于1447年结的婚的,而此幅画是画家在他们结婚前13年所完成的。为什么中间拖延了这么长时间?因此科斯捷尔她提出异议,认为画家画的不是乔万尼.阿尔诺芬尼,而是他的堂兄——乔万尼.尼科朗和他的妻子(姓名不详)。
还有更离奇的观点。如俄国艺术理论家玛卡尼达.安德罗尼科娃认为,画家画的其实是他自己和他的妻子。不过,大多数研究人员并不赞同。因为拿经认真考证的玛尔格丽特肖像与画中的人物对照,两者相差甚远。研究人员不敢断言是画家的自画像。
从15世纪的芬兰情况来看,将婚礼或订婚礼设在教堂可不用请神甫主持,只要有两位证人在场就可以了。至于对一个大着肚子的新娘,当时也决不会有人去计较她是否怀孕。大家都不在意这事。新娘穿着的是当时时髦的套裙。问题还在于如果是结婚仪式,那么新郎应该右手按在新娘的左手,可是画的却正相反。有一种解释,这是一对皇族男子与非皇族女子的结合,存在着婚后遗产问题。新娘的表现反映的是她拒绝接受所有的继承权,包括未来的孩子。就算新郎的手持位置是对的,那么他的目光也不该投到地板上,最大的可能,他在说服自己。他真是个新郎?是的话,他的头部应该免冠才是,他却盖着帽,而且身上套着披肩,不像是结婚的打扮。
可是我们面前新郎的姿态分明是在誓言的样子。他张开一只手,举起另一只手,这一切正说明他在信誓旦旦什么。
玛尔卡涅特.科斯捷尔似乎提出她的更为合理的解释。画面塑造的只是夫妻议事的场景。这两个人正在商量丈夫财产赋予妻子支配的问题,丈夫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她今后能够帮他打理生意。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问世以来,伴随着它的是长达近6个世纪的欧洲社会动荡不安,而这幅油画竟能完好无损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15世纪这幅画为一个西班牙贵族吉耶果.盖瓦尔所拥有,当时西班牙占领了芬兰,后他又将它赠送给西班牙的一个女修道院的副院长玛尔卡尼特.阿弗斯特妮伊斯卡。她去世后,人们根据她的遗嘱转交给玛尼亚.维盖尔斯卡,她将这一作品运到了马德里。拿破仑战争结束前,“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被装饰在西班牙的皇宫里。而且拿破仑皇帝也没将它带走。1815年一个英国将军哲姆斯.赫依在布鲁塞尔看到它。他廉价购买下来运到伦敦。1842年伦敦国家展览馆才对外展示出来。
画中各种象征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译自俄《环球》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