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史太君让贾惜春将“两宴大观园”的场景与人物画下来,送给刘姥姥做纪念。但刘姥姥最后有没有看到这幅画,只能依我们自己去想象了。原著前八十回中关于这幅画,也没有更多的讲述。
这幅画有个好玩的名称,叫《携蝗大嚼图》。“母蝗虫”一词是作者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不需要过度解读。同样的话,从不同人的嘴里说出来,其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如果贾政说刘姥姥是“母蝗虫”,会让人觉得很莫名其妙,很别扭。但是,这话出自一位纯真浪漫的少女之口,就会显得有趣,好玩。
实际上,这幅画不太可能惜春一人完成。场景复杂,需要用到的技巧和笔法太多,而且惜春毕竟经验也不够,单人单干是做不到的。我们也知道,在绘画上,每个人都有倾向性,比如有的人擅长画竹子,有的人则善于画美女,有的人建筑画得好……绘制大观园行乐图,不仅有大量的亭台楼阁,还有很多人物,尤其是很多美女。一个人应付不来。从薛宝钗所列的工具清单就知道这活有多复杂了。
所以,宝钗、黛玉、湘云等人偶尔会到惜春那里帮忙。都是大才女,肯定受过琴棋书画的专门训练的,故她们也可以参与《携蝗大嚼图》的成稿过程。
我们并不知道这幅画最终完成了没有。我在想,就算真的完工了,刘姥姥应该也没看到。首先,刘姥姥是乡下人,家里也穷,不可能整天往荣国府跑。飞机票又贵,京城的物价又高又变态,奸商也多。刘姥姥往京城跑一趟,真的不容易。这与史湘云不同,湘云是史家大小姐,每年寒假暑假去荣府都有专人专车接送,全程服务,不用花钱不用住店不用报销。刘姥姥呢,一去一回,成本太高。
可是,后来刘姥姥再去荣府,已经繁华不再,破败凋零。能够救出巧姐儿,已称得上功德无量了,更不可能去看画了。彼时彼刻,再也听不到姑娘们的欢声笑语,落木萧萧,愁惨淡。也许,迎春已芳魂无觅,探春早已远适异域,惜春早已与青灯古佛为伴,宝钗湘云不知在何处受罪,黛玉早已魂归离恨天……刘姥姥唯一能找到的,只剩下当年的记忆,昔日繁荣,犹如隔夜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