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人说,林如海所任的兰台寺大夫,相当于御史台,这不对,你可以仔细查查资料。说简单一点,就是起草诏书,平时负责史料整理,编修典籍。修《四库全书》应该也算在其中。
当然,在原著里面,这个官职应该是虚的。只是兰台寺大夫属于比较牛逼的文官。从侧面能反映出林如海博学,家族文化基因厚实。一看就是个高雅,有文化的人。
实则,写林如海不是重点,重点是突出林黛玉出身不凡,将来,她长大之后,能有那么惊世骇俗的才华,就顺理成章了,读者也不会觉得作者在扯蛋。
不管是林如海是前科探花,还是他当的兰台寺大夫,其实这些都是表象,我们更应该看到其背后的根本——家风。我以前写过一篇烂文,讨论过林家的完美家教,这里不重复了。
这回咱们说说家风。要是仅仅是林如海一人的优秀,是不能称为家风的,再说了,如果没有林如海祖上 N代人的优秀,恐怕仅凭如海一人,不可能形成那样高级的家学体系。所以,家风建设,也许是某个人发起的,但最终是需要各家庭成员参与,甚至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
家风建立之后,还得一代代人去守护,要是出了个败家的不肖子孙,那么前一代人或者前几代人的努力就会毁于一旦。自古以来,败家子丧家,昏君丢国,已不是什么希罕事。
虽然家风始于家教,但是家教本身就很难。有些人以为家教就是家长给孩子的教导,我想啊,这样理解并不全面。最好还是理解为来自家庭的教育。这样理解后有啥不同?
差别大着呢。来自家庭的教育,就表明:教育可以来源于家庭中的任何成员。引导子女,并不是只有当爸爸的做,当妈的也要负起责任。甚至爷爷奶奶都可以参与进来。爷爷奶奶就算没什么会的,但你可以给孙子孙女们讲讲,你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日子过得怎么艰苦。就像我小的时候,奶奶就会跟我讲以前抗日战争时期,人们是如何通过坚强的意志活过来的。虽然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早已远去,但我会从小就明白:幸福是来之不易的,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过高的追求反而让人与幸福擦肩而过。
那哥哥也可以教育弟弟的,姐姐也可以教育妹妹的。尽管小的时候,在一起总是打架,长大了就不会了。也许我们大几岁的,作为兄长,会比小几岁的人经历多一些,有些事情看得比他们深一些。比如说哪些人是骗子,或许我们更有经验,我们识人的能力比他们,那我们就可以告诉他们。
子女也是可以教育父母的。比如我常教我爸用电脑,教我妈用微信跟同事聊天。这也是来自家庭成员的教育。
对于小孩子嘛,真的,讲太多道理用处不大,小娃不懂。所以古人就深通“身教”的道理。与其跟小娃娃讲一大堆他们听不懂的大话,还不如你直接做给他们看,用行动去影响他们。其实那些说一套做一套的家长是最恶劣的,你的子女就有样学样,说不定将来比你还恶。
那些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人,娶了媳妇之后就特喜欢打老婆。我村里有个老太太,过去经常约同村的小姐妹去赶集(以前不像现在买东西这么方便),然后她经过一些摊位时,会顺手牵羊,而且特狡猾,她从不把偷来的东西放自己的篮子里,而扔到同伴的篮子里,要是被发现了,就等同于别人替她背锅。然后,她的儿子呢,有样学样,到谁家里坐坐,喝个茶。之后这家人就会发现,要么丢几个苹果,要么丢几个杯子,要么丢几包茶叶。
所以啊,家长的不良行为,不要在孩子面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