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红楼:林黛玉的“机锋”如何对
 (2016-01-23 21:39:43)
	
			
					(2016-01-23 21:39:43)		| 标签: 红楼梦文化杂谈 | 
薛宝钗博学,自书中所得;黛玉之灵慧,非读书所得,“非学力所致”,乃天性所成。
话说在宝钗的生日Party上,宝玉“听曲文悟禅机”,又加之受了史湘云和林黛玉的气,自己觉得很没意思。宝玉心想:连身边最喜欢的两位美女都摆不平,还谈什么仕途。在宝玉看来,闺中之闹,乃娱乐嬉戏,悲喜相参;仕途官路,是虎狼之地,穷凶极恶。
一气之下,宝玉就写了一段偈子,还续了《寄生草》一份。黛玉知道宝玉生气,到晚上,借找袭人有事为由,看看宝玉是否还在生气。不料宝玉早就调好闹钟睡觉了。袭人没文化,也不识字,看着宝玉很悲伤地写了一堆东西,担心宝玉是不是失恋了,就拿给黛玉看看是不是很严重。
不料黛玉看后,觉得可笑可叹,便告诉袭人说没关系,写着玩的。
第二天,黛玉把宝玉的“奋斗笔记”拿来与钗、云一起看。宝钗看后很惊讶,自悔道都是我昨日生日Party上点的歌曲误了他,这个人误了。宝玉第一次参禅,也什么要以宝钗点的戏为引,这个伏笔很明显,因为后面贾宝玉是娶了宝钗之后,最终“悬崖撒手”,所以必得要宝钗作引。
有人说,曹雪芹整部书不是都与“情”有关吗,那宝玉最后出家了,怎么还有情?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误以为出家人四大皆空,就误解地觉得他们是无情的,其实不然,如果佛是无情的话,那还去普度众生干吗?如果佛是无爱的话,那佛教神话,观世音菩萨又何苦想尽办法,变出各种幻像去拯救那些坠入迷津的人呢?还不如天天在寺庙里闲着更好,还修什么行,不如天天喝酒更快活呢。有修行就有情,有普度就有爱。
贾宝玉读书是为了情,学诗也为了情,写诗也为了情,挨打也为了情,出家也为了情,请问“开僻鸿蒙,谁为情种”?
实则,宝玉只是开了禅机,而根本上没有悟到,宝钗忙着自责,表明宝钗真的不懂宝玉;黛玉完全不当一回事,知道就宝玉这点水平,是悟不了的,足见,“玉卿一生,颦知最甚”。
于是,黛玉用了两句话,很轻松地把宝玉的禅梦打碎了。
黛玉的机锋是:既然你叫“宝玉”,世间至贵者“宝”,至坚者“玉”,你有何贵?你有何坚?
宝玉全呆了,答不上。黛玉的顶级聪明就在这里,其实根本不用去想,黛玉这个问题就是从宝玉写的偈子上来的,但黛玉巧妙地换了另一个角度来问。
宝玉写了“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黛玉就是从这里做文章的,就看你“解伊”还是“不解伊”,你是选择了“至贵者”,还是“至坚者”?
如果宝玉对上“机锋”了,大概可以这样答:“尔所贵者为贵,尔所坚者为坚”。
贵者,就是你看重的是什么;坚者,就是你坚守着什么。既然是“你证我证,心证意证”,那就应该答道:“(妹妹)所看重的就是我所看重的,(妹妹)所坚守的就是我要坚守的”,这样不是很好吗。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好像已经自证自觉了,但黛玉说这还不尽善,应该续上“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你既然还有立“锥”之地,说明你还在“证”;要是你连立足之境都没有了,你还要“证”下去吗?
那么,宝玉黛玉到底要“证”什么,禅语也是情语,他们需要的是——证前缘。当你认为你还有选择的时候,前缘未证;当你到了没有选择的时候,就已经识破了天机,知道了前世的姻缘。
如果“有证可云”,表明你我是两个心;如果到了“无立足境”,你我融为一体,又何必劳神去“证”。当人的认知存在“分别见”时,你才需要去“证”;如果到了“不二法门”,一切之“证”都是枉为。
当目标是明确的时候,你眼前只有一条路,这就是“不二法门”;当你前面有很多路,而你不知道走哪条路,是因为你存在“分别见”,既然“本来无一物”,你为何会生出这么多条岔道,节外又生枝地去“惹尘埃”呢?
开始的时候,你眼前会有很多条小路,若干分支,而当你走着走着,发现分支没有了,眼前只有一条路,而且这条路越走越平坦,越走越宽阔,越走越直,说明你已经找回自我了,你的人生已经步入正轨。
禅机如此,爱情亦如此;事业如此,人生亦如此。要是你的路越走越窄,并且分岔越来越多,说明你已经迷路了,不及时回头,只会越陷越深。
							
		前一篇:夜话红楼:绛珠仙草的药用功效
										后一篇:夜话红楼:上春晚不容易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