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百世的鲍菇艾灸

标签:
楚医艾灸健康 |
分类: 艾灸 |
鲍姑有 “赘艾” (即红脚艾),籍井泉及红脚艾为医方,活人无数,尤其是治赘疣,效如桴鼓(槌声鼓一声即愈,言其快也),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无疤痕。
鲍姑医道精湛,擅长灸法,以治赘 (音最)疣(音尤)与赘瘤著名。医书记载:“肉起为疣,血聚为瘤,”对付这种病,鲍姑总结了历代人民治病的经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了在越岗山(越秀山)麓漫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进行灸疗。《本草再新》一书载:艾能“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故鲍姑采用这种方法,取得疗效。
传说中的一天,鲍姑在行医采药回归途中,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淌泪。鲍姑上前一看,见她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乡亲们因此都鄙视她,亦无法找到男人,故而顾影自泣。鲍姑问清缘由,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她千恩万谢,欢喜而去。
鲍姑为了替人民治病,结庐于越岗山 (越秀山)名越岗院,修道治病之所,其父南海郡义守鲍靓,出资助之。鲍姑用“越岗山天产之艾,以灸人身赘瘤(癌症)一灼即消除,历时日久,而所惠者多,积聚甚丰,用作扩达越岗院道场(《南海县志》卷十三,“金石略”鲍姑祠记)。历代人民怀念她,为之修祠,为之修葺当年之井,以示纪念,把原日在越秀山顶修道行医的越岗院道场,扩建一座《鲍仙姑祠》。
据《鲍仙姑祠记》石碑记载:晋代女名医鲍姑,用越岗山天产之艾治病,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当年鲍仙姑祠,香火甚盛,越岗院及鲍姑祠,因在羊城之北,大北路口,俗称北庙。鲍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文章来源:楚医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