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艳丽:心有牵引与定力

(2013-02-20 15:18:24)
标签:

记者采访

明星

设计师

对话

分类: 《中国青年》杂志等刊发文章

http://s7/mw690/6900fe3ftd622d264e016&690

 

我这辈子挺赚的,做过多种职业,运动员、模特、演员、设计师、企业家;去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寻找我眼中的美丽。一路走来,我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朋友则说:最可贵的,你未曾改变。

 

马艳丽:心有牵引与定力

 

本刊记者/韩春丽

 

远远看,秀发垂垂的马艳丽坐在那里,一袭黑衣,浅粉点唇,偌大的大厅寂然无声;走近了,她站起来握手,笑得弯弯的眼睛那么迷人,在这第66层高楼上,她的身材更显高挑,她还不满足,笑说:我喜欢高处看远。

十多年前,我曾经采访过她。这个来自河南农村,先运动员后时装模特的美丽女子,给我留下了非常亲和舒服的印象,多年后回忆起她,我这样写道:“她不是性感迷人,而是混合着麦香与桔味的清甜迷人。”

而今十多年过去,她经历了从模特到时装设计师的成功转型,经历了自己的MARYMA品牌初上市时的失败,趟过婚姻生活的红灯,在新兴的高级服装定制行业做得风生水起,跨界设计更令她的艺术之花处处绽放。可谓一次次破茧成蝶数度荣耀。

就成功而言,这些也许都不足为奇。

令人称奇的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长聊,我发现,优雅美丽已然沉淀到骨子里的她,身上仍然飘着那种质朴甘醇的麦香。

在这浮躁的世界,身处奢华的圈子,何以保住心之纯静?

马艳丽多年热心慈善事业,先后担当过多种爱心大使,而最为她称道的是已经参与其间七八年的“幸福工程”。

她说:喧闹浮华可能会让你飘得失了方向,但当你来到大反差的贫穷之地,他们那种乐观纯粹和质朴,会深深感染你,你知道了什么是你欠缺的,什么是人性最重要最宝贵的,于是你便不会迷失。

深度体验之后,她道出这发自肺腑的感受。

从此,无论驻足奢靡的时尚圈及上流社会,还是行走在大西北的贫困山区,她的心有了牵引也有了定力。

从小我走成大我,又从大我回归本我,今天仍处时尚圈的马艳丽给出这样的定义:时尚就是非常真我地活在当下。

马艳丽,了不起。

 

最看重的奖项

 

记者:年底前后,看到你在各种媒体曝光率很高,接连领取了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没有统计过,2012全年你都获得了多少个奖?最得意的是哪个?为什么?

 马艳丽:至少一二十个吧。我比较看重某媒体颁给我的“中国十大女性正能量奖”。正能量是眼下的热词,也是大家关注期望的内心一种力量。太多的众人,太多的时候,处在一种比较浮躁比较空没有自己的状态,内心想要找到一种力量,以弥补某些方面的缺失。所以这段时间无论在微博,还是公开场合,我在表达这类东西。我希望真正关心我关注我的人,也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从身边的人,身边的环境,去汲取这种正能量。同时也能够把这种能量积极地传播出去。可能不会一下改变太多,但最起码你希望你的朋友圈是健康的。我觉得如果大家都有这种心态,这个圈子那个圈子,慢慢地圈子会越来越大,会越来越好起来的。

当然,我也希望我身边的人,给我这方面的影响。因为我也并没有强大到不可摧毁,我不是那么完美,很多东西我也很欠缺,所以希望大家互相发出正能量互相影响。

我觉得这个奖是一个综合的肯定。今年品牌中国还颁布了一个“时尚创新奖”,算是对我专业方面的一个认可。服装高级定制方面,我们有自己的特点。

 

                        最认可的转型

 

记者:几乎尽人皆知,你从事过多种职业,发生过多次转型,但究竟是哪几种转型,各种说法不一,比如说你从运动员到模特,模特又到设计师,设计师创建自己的品牌,又成了企业家又做慈善……等等,你自己认为的转型都是哪几次?哪一次最艰难?

马艳丽:我自己觉得真正的转型是从T台到设计,即从前台到后台。在我看来,从运动员到模特是上天给我的,没谁说我从运动赛场上退下来就要当模特,这是没有预设的,完全不在我掌控之下的,是生命赐给我的另一种角色体验。

但从T台到幕后,却要承受很多的诱惑压力和挑战。虽然,模特与设计师都跟服装有关,但服装设计师是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去诠释服装,跟模特不一样。真的有一天,你把它做成一个品牌,进入市场的时候,那个挑战是很大的。要考虑接下来的发展,所要承担的诸多风险等等。

1999年做出这个选择,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时真的非常明确,我要从这里跳到完全不同的一个空间里边,跨度很大。这是我给自己的一个真正挑战平台挑战自我的机会,这次转型具有风险性。也是我内心最认可的一种转型。

 

最软弱的时候

 

记者:实践证明,你从前台到幕后的转型,非常成功。大家看到的你永远优雅美丽,亲和温婉,嘴角似乎总是蓄着一缕春风,你把那些愁忧都藏到了哪里?难道你没有软弱的时候?

马艳丽:确实,我一直号称自己是个轻易打不趴下的人,但我当然也有软弱的时候。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033月非典时期,第一次投入上千万,让第一次创建的自己的品牌MARYMA DESIGN产品上市。我满怀热情与信心,做好了所有的前期工作,就等着衣服到商场里被大家认识了解和喜欢,最后变成回到手里的金钱,却赶上了百年不遇的非典。那几个月,东西再好,摆在商场里,也没有人去看。

那时候,我刚好怀孕,还有我爸爸也生病了。商场、公司、自身和爸爸,几重困难摆在我面前。第一需要我有很强的承受力,第二我要想办法去减轻自己的经济损失。而最重要的是,我得证明,这当头一棒,我是不是就被打懵了?我是不是就软弱到腿都站不直了?

当时,真有很多公司不就趴下了,消失了吗。

 

记者:那么多难事,你哭了吗?

马艳丽:我当然不会哭。反而发现自己出奇地冷静。我先弄明白了,产品无法让顾客认可买走变成钱,这不是我的错。唯一的错误是老天选择这个时候来考验我,那我得抗过去,我得挣扎着去回击这个打击。

我真就这么抗过去了。当非典开始好转过去之后,客流群开始慢慢回升。慢慢就熬过去了。我没有倒下,对我来说是一个奇迹。

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人内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当一二三四五,多件棘手的事都压在你的面前,你会发现:真的,我还行。

后来,我开店开得最多时达到全国二十多家。在北京多数都是在很时尚的东方、百盛、赛特等大商场。

 

                         最具眼光的决定

 

记者:2005年,你创建了MARYMA高级定制中心,有人称其为中国的顶级奢侈品牌,在当时寂寂然的高定行业,是什么给了你进军这个领域的启示或者叫胆量?

马艳丽:高级定制跟开店做零售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高级定制比较高端,可驾驭的空间更大,从前要跟商场打交道,现在直接面对的就是客户。

2005年时,中国是有做定制成衣的,但称不上高级定制。大家对高级定制的理解和认识还处在起步阶段。现在想想,我当时真是胆子够大的。

我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对市场当然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是相对感性的。直觉告诉我,在中国日益发展的环境中,这个行业将来一定是可以的。而且我生活的圈子认识的国内国外朋友,经常内外跑,他们聊的话题很多,而我会刻意向他们了解关于这个行业的一些意见。从起意到最后拍板决定,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非常快,200512月底,商场零售还没有完全停止的时候,我已经在做高定了。等于两边衔接得挺好,中间没有空隔。

 

记者:在你的引领下,中国的高定行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些眉目,也就是说你的竞争对手多了起来,你的优势在哪里?

马艳丽:单说中国的高级定制历史,我觉得比许多国家的历史还长呢。中国皇帝的哪件衣服不是高级定制?那些手工多昂贵啊,都恨不得把黄金穿身上了。那时候哪个国家有啊?

可是没办法,历史发展到某个阶段,高定给脱节了,工艺都没了。然后国外有了高级定制,多少年后中国人反应过来,又开始要做高级定制,然后又要从别人身上去学高级定制的一些东西,从新开始。

高级定制行业,现在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已经不是大家陌生的一件事了。中国的大市场确实挺好,另外国家对文化产业很扶持,这是高定行业大发展的前提。

对我来讲,Maryma目前的行业优势不仅在于多年积累下来的国内影响力,与国际时尚平台的对接和资源也是一个要素。

 

记者:你现在品牌已经达到了怎样的规模?是否商业秘密?

马艳丽:现在固定的高端客户大概有三百多吧,国内国外都有,其中包括像美国黑人音乐艺术家昆西·琼斯和他介绍的好莱坞客户等等。做高级定制,有些人是由朋友变成客户,有些人是从客户变成朋友,他们每天都带给我不一样的东西。

我觉得最好的客户应该是这样的,你提供给他的不仅仅是形式上是看起来的衣服,他回馈给你的也不只是帐单,更有一些精神与思想上的交流,这些都可以丰富你的人生。而这是我做高级定制的最大收获。

                       

最了不起的自己

 

记者:大家知道,你的婚姻生活触过礁。关键时刻,作为名女人的你,在外界闹得沸沸扬扬时表现镇定,丝毫无损自己的形象。五六年过来,大家看到你反而更加美丽成熟坚强,具有了大家气魄。最低落的时候,靠什么支撑?

马艳丽: 我曾说过,人生不能完美。有时候,困难像一把盐,放在一个杯子里很咸,但放在大海里就没什么味道了。我一直在把自己的心胸打开。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很充实也很快乐。

 

 

最应该感谢他们

 

记者:除了作设计,慈善也是你一直关注与参与的领域,你前后担当过各种爱心大使,2005年还被授予“幸福工程”形象代言人,请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马艳丽:是有各种爱心头衔,我也具体做过一些慈善事情,但我参与最多的是由王光美创建的“幸福工程”,我是2005年参与其中的,担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的理事也已经有3年。每年我都会正儿八经地做很多具体的事,不单单是宣传推广。这是我肯定会一直做下去的一件事,这是我人生中的重要事业。

 

记者:你从事这个社会最高端的高定行业,而你接触的是社会中最底层的人群,你怎么处理它们之间的一种平衡?

马艳丽:

我们是处在一个极其喧闹极其浮华的世界,由于在这个圈子太久了,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人就会变得越来越飘,没有一个东西拽着的时候,会飘得找不着北了,或者干脆进入到另外一个岔道里去都有可能。

你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是跟你完全最大反差的一个世界。虽然生活的条件很艰苦,生活有种种挑战和磨难,但他们那种乐观纯粹和质朴,却是现在很多人都欠缺的。所以看到他们,会情不自禁被影响被感染被感动,他们身上积极的对人性的本我的坚持和保留,这种能量会传递给我,让我的人生更加坚强,让各方面的能力更富有,把事业做得更好。

所以,很客观地讲,应该好好感谢他们。

 

记者:看来这些年“幸福工程”确实对你触动很大,你体会也很深,因此结论特别具有可信性与说服力。

马艳丽:慢慢地,话又转回来,我们一直在讲时尚。他们现在生存的方式,很本我很朴实,没有被外界污染,生活得很纯粹,而这恰令现代大城市的人们羡慕嫉妒恨又做不到。他们跟你讲时尚吗?肯定不可能。但是在我们的心里,就是因为还没有得到没有拥有的时候,才把它当作时尚的一种高度。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回到了生命本真的一些东西——这才是使我们最快乐的,能够让我们的生命挺有价值的。

 

 

                      (本文发表于2013年第4期《中国青年》杂志  春节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