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出世是为改造世间

标签:
对话采访大和尚杂谈 |
分类: 《中国青年》杂志等刊发文章 |
很多人认为,出家人比较消极,或者说不做事、与世隔绝等等,实际不是那么一回事。恰恰佛教是非常积极的,积极入世的。
学诚法师:出世是为改造世间
采访/韩春丽
http://s15/middle/6900fe3ftcabae4eecd6e&690
有一天,一个青年问学诚法师:您说,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对世界绝望了,我该怎么办?出家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吗?
学诚法师回答说:出家,是因为对自己满怀希望,对世界满怀慈悲。
法师的话,既显示了他自己少年出家的初衷,也道出了他对出家的认识以及对弟子的引导与教诲。
采访中,学诚法师兴奋地谈到,今天中国人的诸般个性,我们不由发问法师怎样概括他自己的个性,他回答极其简约:忘我。
学诚法师用自己30年不变的追求,践行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出家人使命。
“出世”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超越世间
记者:从平常人的角度看,法师16岁少年就出家了;在成年后,有没有后悔过自己年少时的选择?
学诚法师:家庭的熏陶,很小我就开始学佛茹素了,对佛法的信心几乎没出现过动摇。玄奘大师的西行求法、弘法经历树立了出家人的榜样,他“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一生,时时鞭策着我。少年出家后一直受到圆拙老和尚的悉心培养,到中国佛学院读书,又得遇多位恩师慈悲教导,想到恩师们对我成长的教导和恩德,自己没有理由不朝着自己的信仰去努力奋斗,何况还有佛菩萨、三宝的加被眷顾。
记者:1989年1月,正在读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的法师被推为全国汉传佛教最年轻的名寺广化寺方丈时,为什么出走又被追回,当时都发生了些什么?
学诚法师:当时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德行、能力不能胜任方丈;但时任方丈亲自开车带人追到了福州,让我深觉感愧。想到这是前辈大德对自己的信任和嘱托,不能不全力以赴。
记者:怎样处理好出世与入世的关系?如何做到既能出又能入的辩证统一?
学诚法师:佛教的“出世”主要是出离烦恼、解脱烦恼,而不是与世隔绝。恰恰相反,佛教讲要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行菩萨道,最终圆满正觉。
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他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世间、超越世间。
佛教倡导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倡行慈悲不舍众生,就是要以悲智愿行的菩萨精神做入世利生的事业。著名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很多人认为,出家人比较消极,或者说不做事、与世隔绝等等,实际上,在中国佛教史上,不是那么一回事。恰恰佛教是非常积极的,积极入世的。无论是佛教对众生的弘法、传教,还是对社会的慈济、福利,从中都可以看到佛教积极入世的方面。
记者:据说您被称为中国大陆佛教界的“博客第一人”。怎样让佛教这古老的中国文化与时代结合,焕发时代风采,共同促进现代社会的进步?
学诚法师:在内容方面,首先要让现在的人民准确地了解佛教以及佛教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符合当今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诠释,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话来讲解佛经;其次要将中国的佛教基本教义与现代文明,尤其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做出符合时代进步与发展要求的选择和决策;另外还要广纳儒、道等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同时要吸收西方各国的优秀文化,形成合力,完成一体,从而铸造出新时代的佛教文化。这样才符合佛教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让佛教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
在传播形式方面,佛教要能够适应时代的步伐,要有勇气接收新事物和科技传播的新手段。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能够让现在的人们非常便捷、非常喜欢、非常准确地了解佛教以及佛教文化。我在2006年开通了“和尚博客”,至今出版《和尚•博客》系列书将近100本。我们2008年开始建立了中、英、日文的“龙泉之声”传统文化网站;后来我在2009年开通微博,2011年又推出包括中文在内的英文、日文、韩文、俄文、法文、德文、德文和西班牙语等八国语言微博。今年2月份,又组织出版《和尚•微博——北京龙泉寺的365天》,书中用8种语言记录了龙泉寺2011年每一天的活动。我们通过多语种微博、网站、博客、书等文化纽带,把佛教同社会连成一片,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同时我们将自己团体所发生的一切忠实记录下来,给后人也有启迪借鉴的作用,这同时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另外,我们也要积极探索、寻找佛教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切入社会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形式。比如我们在2006年成立了“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开展了捐赠衣物、贫困助学、赈灾等多项活动,为佛教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找到了新的途径。在2009年成立“龙泉讲堂”,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文化学术交流,为信众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打开了一扇窗户。
记者:大家看到,法师在社会上担任了不少职务,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工作太忙,经常每天睡眠两三小时,不觉得辛苦吗?
学诚法师:也不是每天都会那么忙。事情多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式方法进行调节。
第一,我平时用30%的心力考虑现在的事,70%的心力考虑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今天的事我以前已经考虑过,所以不用花太多心思。要经常考虑将来的事,同时做好今天的事,今天的事尽量今天做完,不要拖。这样就不会有太大压力。
第二,做事以“总别、本末、轻重、缓急”为原则,这样有总有别,有本有末,有轻有重,有缓有急,事情一件一件做,做完了就放下,这样就不会觉得很辛苦。
第三,我们做事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修行,练习定力,内心专注,就不容易觉得累。有的人没做什么事也会觉得累,就是因为内心散乱,不专注。
第四,出家人要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宗旨和目标很明确,我们要成办弘法利生的事业,这是出家人的本份,怎么会觉得辛苦呢?
第五,当然累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调整,比如静坐。
记者:法师指导多次向社会捐款捐物,自己的一件袈裟却穿了十多年,是在做真正的苦行僧吗?怎样解释俗世人眼中的苦行僧?
学诚法师:佛教一贯不主张发展凡人的炽盛欲求,不择手段追求五欲享受来满足它。佛教向来也不提倡“极端苦行”,自以为那种苛刻地虐待自己是“无上大法”,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妨碍修行。我们既不能极端苦行,也不可奢侈糜烂。为保持绵绵密密、恬谈安详的向道心,棉布御寒,夏衣遮体,管他是不是“时装”;五观堂里,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即使不是美味佳肴,也会可口惬意,不会计较有没有“味精”……
修苦行,不仅仅在外相,对心理上的贪婪心作对治才是真修苦行。如果仅仅是在吃、穿上吃苦,更苦的人有的是。
惜福,是一个重要具体的因果观念的表现。所谓“福气”、“福报”,要曾造有福业才能得到。现在很多人,物质享受丰富,乍看似乎福报很大,可是,他们不知道爱惜,竟日尽情无度地挥霍,精神空虚,生命的潜在状态其实很糟糕。弘一大师经常劝人“惜福习劳”,这是值得奉行的。
【学诚法师简介】俗名傅瑞林,1966年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剃度出家,1991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并获硕士学位。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北京龙泉寺方丈、福建广化寺方丈、陕西法门寺方丈等职务。
附原文(未删改版)
我们既不能极端苦行,也不可奢侈糜烂。为保持绵绵密密、恬谈安详的向道心,棉布御寒,夏衣遮体,管他是不是“时装”;五观堂里,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即使不是美味佳肴,也会可口惬意,不会计较有没有“味精”……
学诚法师:出家是一种信仰的实践
一直以为参天古树掩映下的晨钟暮鼓调里,除了落寞的灰色砖瓦几盏青灯,连这方天空也会是一片寂寂然。
然而,八月底,我们一行三人,在位于北京西北凤凰岭的龙泉寺采访,却发现了另外一种景象:从晨曦初露到月上梢头,这里的出家弟子们做早课晚课修心念经,一切依序而行有条不紊,同时有无数的义工居士或络绎往来,或各就各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这里仿佛是一所学校,希望蒸腾在香火梵音的袅袅缠绕中,闪耀在平均年龄仅三十岁的一张张年轻的脸上。
谁会知道,2005年之前,这里还是几间破败的老屋,短短七年间,这里已经钩檐回廊香火旺盛,僧家弟子也从最初的五人发展成今天的一百多人。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龙泉寺的方丈学诚法师。
有一天,一个青年问学诚法师:您说,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对世界绝望了,我该怎么办?出家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吗?
学诚法师回答说:出家,是因为对自己满怀希望,对世界满怀慈悲。
法师的话,既显示了他自己少年出家的初衷,也道出了他对出家的认识以及对弟子的引导与教诲。
采访中,学诚法师兴奋地谈到,今天中国人的诸般个性,我们不由发问法师怎样概括他自己的个性,他回答极其简约:忘我。
学诚法师用自己30年不变的追求,践行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出家人使命。
出家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信仰的实践
记者:从平常人的角度看,法师16岁少年就出家了;在成年后,有没有后悔过自己年少时的选择?靠什么坚定自己的信仰?
学诚法师:家庭的熏陶,很小我就开始学佛茹素了,对佛法的信心几乎没出现过动摇。玄奘大师的西行求法、弘法经历树立了出家人的榜样,他“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一生,时时鞭策着我。少年出家后一直受到圆拙老和尚的悉心培养,到中国佛学院读书,又得遇多位恩师慈悲教导,想到恩师们对我成长的教导和恩德,自己没有理由不朝着自己的信仰去努力奋斗,何况还有佛菩萨、三宝的加被眷顾。
记者:1989年1月,正在读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的法师被推为全国汉传佛教最年轻的名寺广化寺方丈时,为什么出走又被追回,当时都发生了些什么?
学诚法师:当时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德行、能力不能胜任方丈;但时任方丈亲自开车带人追到了福州,让我深觉感愧。想到这是前辈大德对自己的信任和嘱托,不能不全力以赴。
记者:2005年入住北京龙泉寺住持,重新修缮久已荒芜的龙泉寺时,是怀着怎样的想法去做多年没人做的这件事?
学诚法师:在读佛学院时,发现很多北京居士学习佛法要跑到外地找寺院,很不方便。那个时候就想到,以后要在北京建立一个寺院,能够为僧人和居士提供一个修行的地方。
后来因缘和合,有居士发心要把修缮的龙泉寺捐出来,我就来龙泉寺看了看,感受到这个地方虽然已经多年荒废,但却孕育着勃勃的生机。当时海淀区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活动场所都有,但还没有佛教寺院。而北京市、海淀区实际上有很多佛教的信众,需要寺院满足他们的宗教需要。同时社会上对佛教文化也有很大的需求。后来海淀区的领导也是非常支持,顺利申办了宗教活动场所。一开始条件很差,后来我们一直在建设寺院,包括重视僧团和居士的学习,慢慢寺院就越来越兴盛。
记者:假如生活有假如,法师在目前的专业之外,还想从事哪方面工作?
学诚法师:在我理解,出家不是一种专业,也不是职业,是一种信仰的实践。既然已经选择,再想要去做其他的事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出家人的使命,也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同时,在体验到出家学习佛法的快乐,利益众生的快乐,会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最大的实现。
“出世”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超越世间
记者:当下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人们的思想复杂而多元,更有很多人丢失了信仰,成为金钱的奴隶,法师怎样看待今天的社会?
学诚法师:当今社会物质高度发展,一方面解决了过去人们物质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偏重于物质、经济的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痛苦,甚至灾难。在没有钱的时候,我们最多的是想到挣钱,想要过上有钱人的生活。但有了钱是否就能带来快乐?其实快乐都是人内心的感受,如果我们每天有饭吃,有地方睡,没什么病,觉得很满足,那我们就会很快乐。否则,总是想到自己要挣很多钱,要实现很多目的,现实中又有很多无法实现的无奈,自己就会陷入痛苦、焦虑和抑郁之中。
两千多年前的佛陀早已经指出贪着物欲虽然有一时的快乐,最终总会带来无尽的痛苦,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四十二章经》说:“财色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有割舌之患。”《佛说八大人觉经》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法的道理在现在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解决现在社会拜金主义、精神空虚的良药。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时代,追名逐利的信息庞杂,如果没有信仰,没有一些好的思想来主导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们很多的行为就彰显不出它的积极意义。
记者:怎样处理好出世与入世的关系?如何做到既能出又能入的辩证统一?
学诚法师:佛教的“出世”主要是出离烦恼、解脱烦恼,而不是与世隔绝。恰恰相反,佛教讲要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行菩萨道,最终圆满正觉。
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他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世间、超越世间。
佛教倡导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倡行慈悲不舍众生,就是要以悲智愿行的菩萨精神做入世利生的事业。著名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很多人认为,出家人比较消极,或者说不做事、与世隔绝等等,实际上,在中国佛教史上,不是那么一回事。恰恰佛教是非常积极的,积极入世的。无论是佛教对众生的弘法、传教,还是对社会的慈济、福利,从中都可以看到佛教积极入世的方面。
记者:人是情绪丰富的生物,人的一生,几乎都在排解烦恼、忧愁,法师情绪不佳的时候,多是因为什么?是靠什么化解不良情绪的?
学诚法师:出家人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断除烦恼,用佛法去断烦恼,所以我们就是专业做这个的。当然在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烦恼会起来,这个时候正是要用佛法的时候,也正好是考验和强化自己佛法修行的机会。从佛法来看,人的烦恼都是来自“无明”,“明”的意思是“智慧”,“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我们因为没有智慧而起各种烦恼。“佛陀”的意思就是“觉悟者”。佛陀通过修行断除烦恼,然后把他断除烦恼的经验告诉后人,就是佛教。所以佛教里有高度发达的系统讲述断除烦恼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历史上更有无数的僧人按照这些方法断除了烦恼。我出家以后,也是按照佛法里的方法去实践,化解烦恼,让内心保持安宁。
文化程度可以慢慢培养,但是信仰要培养起来非常不容易
记者:时不时有北大、清华等学生遁入空门的消息传出。社会评论多数认为,这是逃避现实的消极行为,遁字本身就是逃的意思;这与法师所倡导的,聚拢越来越多高学历青年成为身边弟子,是不是相排斥?
学诚法师:不能说多数评论认为这是逃避现实的消极行为。你看北大校长周其凤就认为:“国家一直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北大毕业生也同样享有这种自由,这是正常的。出家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同样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古到今,有很多出家人在国家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希望,北大人如果出家,做和尚做尼姑也要争取做杰出的和尚、尼姑。不是说你是北大毕业生就可以成为杰出的和尚、尼姑,这需要修行。如果北大毕业生选择出家,那就要好好地修行,为文明的和谐和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出家人过去都是要经过考试的,试经度僧。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朝都是要考试的。大量的高素质出家人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清朝中叶以后,废除了试经度僧的这种规定,尤其是清末以后,我们国家也是战乱,动荡不安,整个社会民众的生活也很苦,这样就不知不觉有不少社会中下层的人,以及一些难民跑到庙里来出家、避债。所以长期以来给社会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各个方面能力比较差、受到一定挫折、遇到一些问题的人来出家,我觉得这是多数人的一些看法。实际上佛经是非常深奥的,如果没一定的文化素质,他也很难来领会、体悟佛法。
另外,现在国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如果我们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怎么来做弘法的工作?所以我觉得,可能我们有些人对高学历出家,感觉很奇怪,觉得不容易接受,这本身就是对宗教不了解造成的一些观念。实际上,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出家,体现的正是社会对佛教的需求,以及年轻人自身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从整体看,高学历的人在出家僧人中所占的比例还是非常少,而每年毕业那么多大学生,其中出家的也是极少数,却得到不少媒体的关注,这本身就说明不少媒体对出家的认识有偏差,没有看清整体情况。从佛教全体来说,我们高素质的人才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佛教事业的发展,高素质人才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信教群众的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出家和他们的成长,以及对他们的引导、教育是这个时代我们佛教界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记者:在法师主持的龙泉寺、广化寺、法门寺等寺中,这种半途出家的高学历者占几何?当今社会,诱惑多多,有没有后悔反复者?法师怎样对待反复者?
学诚法师:学历高仅仅代表世俗上一方面的成就,与人的信仰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就像六祖慧能大师,文化并不高,最后他的《六祖坛经》成了佛门经典,“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成了千古佳话。玄奘法师出家时才13岁,此前也没有读过多少书,最后他译出的经典我们天天都在念诵。所以论修行的话,我们很难跟六祖比;论学问的话,很难跟玄奘大师比,而他们刚出家时根本谈不上学历。
所以文化程度可以慢慢培养,但是信仰要培养起来非常不容易。世间文化高的人往往有很多成见,文化低的人就比较容易听话。所以文化程度是一个方面,关键是本人在学修佛法上用心不用心,信仰坚定不坚定。
另外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在家里往往是很少劳动的,那么他到庙里来出家,就要修改习气,磨炼性情,就要能吃苦,劈柴呀、搬砖啊、种地啊,先要接受这种考验。如果人没有真正的诚心,对佛的一种追求,我觉得这个也是不容易做到。
我们这里有高学历的,也有低学历的,但是你要有一颗爱学习的心。要勤劳、节约、听话、与人的关系能够处理得好,还要有很好的生活习惯,这个我们是比较重视的。如果一个人到庙里面来,没有好学的心,肯定是住不下去的。所以也不是说你一来就能够出家。想来这里出家的人是很多,但真正能够留得下来出家的人也就是一部分。
记者:说到文化,佛教也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怎样让这古老的文化与时代结合,焕发时代风采,共同促进现代社会的进步?据说您被称为中国大陆佛教界的“博客第一人”。
学诚法师:在内容方面,首先要让现在的人民准确地了解佛教以及佛教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符合当今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诠释,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话来讲解佛经;其次要将中国的佛教基本教义与现代文明,尤其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做出符合时代进步与发展要求的选择和决策;另外还要广纳儒、道等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同时要吸收西方各国的优秀文化,形成合力,完成一体,从而铸造出新时代的佛教文化。这样才符合佛教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让佛教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
在传播形式方面,佛教要能够适应时代的步伐,要有勇气接收新事物和科技传播的新手段。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能够让现在的人们非常便捷、非常喜欢、非常准确地了解佛教以及佛教文化。我在2006年开通了“和尚博客”,至今出版《和尚•博客》系列书将近100本。我们2008年开始建立了中、英、日文的“龙泉之声”传统文化网站;后来我在2009年开通微博,2011年又推出包括中文在内的英文、日文、韩文、俄文、法文、德文、德文和西班牙语等八国语言微博。今年2月份,又组织出版《和尚•微博——北京龙泉寺的365天》,书中用8种语言记录了龙泉寺2011年每一天的活动。我们通过多语种微博、网站、博客、书等文化纽带,把佛教同社会连成一片,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同时我们将自己团体所发生的一切忠实记录下来,给后人也有启迪借鉴的作用,这同时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另外,我们也要积极探索、寻找佛教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切入社会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形式。比如我们在2006年成立了“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开展了捐赠衣物、贫困助学、赈灾等多项活动,为佛教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找到了新的途径。在2009年成立“龙泉讲堂”,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文化学术交流,为信众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打开了一扇窗户。
记者:大家看到,法师在社会上担任了不少职务,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工作太忙,经常每天睡眠两三小时,不觉得辛苦吗?
学诚法师:也不是每天都会那么忙。事情多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式方法进行调节。
第一,我平时用30%的心力考虑现在的事,70%的心力考虑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今天的事我以前已经考虑过,所以不用花太多心思。要经常考虑将来的事,同时做好今天的事,今天的事尽量今天做完,不要拖。这样就不会有太大压力。
第二,做事以“总别、本末、轻重、缓急”为原则,这样有总有别,有本有末,有轻有重,有缓有急,事情一件一件做,做完了就放下,这样就不会觉得很辛苦。
第三,我们做事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修行,练习定力,内心专注,就不容易觉得累。有的人没做什么事也会觉得累,就是因为内心散乱,不专注。
第四,出家人要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宗旨和目标很明确,我们要成办弘法利生的事业,这是出家人的本份,怎么会觉得辛苦呢?
第五,当然累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调整,比如静坐。
记者:法师指导多次向社会捐款捐物,自己的一件袈裟却穿了十多年,是在做真正的苦行僧吗?怎样解释俗世人眼中的苦行僧?
学诚法师:佛教一贯不主张发展凡人的炽盛欲求,不择手段追求五欲享受来满足它。佛教向来也不提倡“极端苦行”,自以为那种苛刻地虐待自己是“无上大法”,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妨碍修行。我们既不能极端苦行,也不可奢侈糜烂。为保持绵绵密密、恬谈安详的向道心,棉布御寒,夏衣遮体,管他是不是“时装”;五观堂里,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即使不是美味佳肴,也会可口惬意,不会计较有没有“味精”……
修苦行,不仅仅在外相,对心理上的贪婪心作对治才是真修苦行。如果仅仅是在吃、穿上吃苦,更苦的人有的是。
惜福,是一个重要具体的因果观念的表现。所谓“福气”、“福报”,要曾造有福业才能得到。现在很多人,物质享受丰富,乍看似乎福报很大,可是,他们不知道爱惜,竟日尽情无度地挥霍,精神空虚,生命的潜在状态其实很糟糕。弘一大师经常劝人“惜福习劳”,这是值得奉行的。
记者:法师哭过吗?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学诚法师:当然有经历过痛苦与快乐,人经历的这些痛苦与快乐都是在变化的,有时痛苦,有时快乐,不断变换。同时痛苦与快乐都是空的,过去的痛苦与快乐都已过去,未来的痛苦与快乐还没有产生,现在的痛苦与快乐念念不住,所以这些都是空的。
【学诚法师简介】俗名傅瑞林,1966年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剃度出家,1991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并获硕士学位。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北京龙泉寺方丈、福建广化寺方丈、陕西法门寺方丈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