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画法


标签:
竹竿交搭竹叶墨色芥子园画谱杂谈 |
分类: 国画教学 |
画竹是不大容易的,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笔墨功底,有人夸张画竹的困难说:“画竹要有千年之功”,我们也不要畏而却步,只要按步就班地循序渐进下点功夫,反复练习,是可以掌握的。http://s5/middle/68fe16caga6490e9e2ff4&690
1.首先从临摹入手
选择枝叶组织及用笔十分讲究的画稿作为范本,反复摹写,体会用笔及组织规律。《芥子园画谱》就是很好的范本。
二、扩大临摹范围,同时将小幅折枝练习发展成为完整的作品。
三、经过前两阶段的学习,有些基础之后,外出观察写生,加进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印证和充实原来已掌握的规律,形成自己的面貌。“律于法而不拘于法,师于古而不泥于古”。
四、这一节课我们主要介绍墨竹的竿、枝、节、叶各部分的具体画法
(一)画竿的方法
竹竿挺拔坚韧,不宜用柔软的笔,硬毫或兼毫便于表现。根据竿的粗细选择笔的大小,大笔画粗干,小笔画细枝和枝梢。
发竿一般笔顺从根向梢,由下至上,若枝竿倒悬下垂,则由上至下,握笔略侧稍逆,一节一节地画上去,发竿时笔酣墨饱,近枝叶处逐渐轻虚下来,为生枝布叶留下余地,每笔起止有明显的顿挫,象股骨、肱骨那样,两头略粗,中间较细,又如同书法中的“一”字那样,起止处稍事强调。一根竹竿的上下各节墨色应统一,从根到梢一气呵成,笔中水墨含蓄稍多一些为宜,以免画一节蘸一次墨,浓淡干湿难以控制。水墨过多,臃肿漫漶;过少则又干枯涩滞。墨太浓黑,看不出墨色层次,无法表现竹竿的立体感,且与浓叶层次混同;太淡又觉虚幻无力,似在雾中,与枝节脱节,故而竹竿的墨色多在中间灰调中变化,比枝叶淡些为妥。先蘸灰色墨,笔尖再蘸些较深的墨,一笔下去,左深右淡,竹竿的立体效果立即时显现出来。
竹竿的节距 靠根部较短,愈往上愈长。节距不等长,更不能颠倒,否则违反生长规律。
一根竹竿从根到梢,粗细变化不大,即使没有变化以无妨。
细竹嫩竿节间不可断脱,可不画节,只要有顿挫就可以。更细的小枝以可一笔画到底,不生节也是可以的。画细枝时不必计较墨色。
作粗大竿时,若毛笔不够大,多采用复笔的方法,就是一节用两笔,第一笔同前;第二笔把带浓墨的笔尖转向右同第一笔平行画上去,合在一起,即是中间亮两边深的圆而粗的竹竿。还有一些人用排笔、底纹笔和扁平毛刷画粗竿,工具不同,方法一样。
竹竿在画面中的布置应注意
〈1〉画一根竿,避免冲天插地一竿到底,两头出纸,应当要么画上截,留天,要么画下半截,留地。
〈2〉不画孤独的一根竿,无主从,少变化,至少需用细枝小叶作陪衬,穿插上下左右。
〈3〉两竿以上不得平行并立,要有偏斜倾侧之势,一旦出现明显平行线条,则机械呆板,必需添枝加叶,设法“破”除平行的感觉。
〈4〉节巴忌等长,各竿之间的节巴,忌互相节节相对,要错开。
〈5〉两竿以上,便应分出主次,粗细、浓淡、前后、正斜、长短、偃仰等差别。
〈6〉三竿以上,除以上各要求外,还需有交搭关系,看去有联系,有变化,易于组织构图;但要避免出现鼓架、篱笆、井字形和手指状等弊病。
〈7〉也忌讳东倒西歪缺乏组织的毛病。
〈8〉竹竿偏侧一方,便于分布枝叶,易取揖让谦躬之势,不宜画在正中,难以安排画面。
http://s12/middle/68fe16caga6492257032b&690
(二)画节的方法
画竹节常见有两种格式,一种是“八”字式,有些象“冠”字的头那样用笔连贯起来,古谱称“蜻蜓眼”或“鸟看腹”,依形取名。这种方法表示视点低于竹节,竹竿似有向内倾倒的感觉。
另一种格式是“乙”字式,或“心”字式,其实就是颠倒的“冠”字头形,旧谱称“银钩”,表示视点高于竹节,竹竿有向画面前倾倒的感觉。
各节之间的空隙不宜太大,视竹竿的粗细审度距离,给下一步嵌进节巴留个恰当的空隙。节巴的墨色比竿要浓,趁竿未全干时进行,用笔爽利洒脱,强调顿挫,如同写草书一般。http://s1/middle/68fe16cage7edce48c670&690
(三)画笋的方法
画笋有两种方法:
- 细长嫩笋,笔尖墨比笔肚稍深些,自上而下,一笔画出,再以深墨添补笋尖和左右箨尖
- 同样淡墨蘸深墨,自上而下左右交搭画出,用笔与结构结合,笋尖与箨尖略重,后补加之,再画箨壳条纹。
(四)画枝的方法
竹竿细长,线条更强调刚健秀拔,速度较快,表现出用笔的力度。
竹枝为互生状态,一般竹节并生两枝,另一节在方向相反处生枝,左右交错,旧谱有“安枝分左右,不许一边就”的说法。细竿小枝多不画节,可以简略,线条起止要有顿挫,连接处即为关节,若拘于小节便会琐屑。
至于枝与叶的关系如何处理,先画枝还是先画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叶多,先画叶后补枝,叶少,先画枝后补叶。竿、枝梢的墨色比叶应该淡一些,枝与叶的交搭应有一定角度,不宜完全一致,也不宜角度太大。http://s7/middle/68fe16caga64953649066&690
(五)画竹叶的方法
竹叶是画竹的重点所在,一幅作品的水平主要从竹叶上反映出来,许多人常年练习画竹,其实多半把时间放在画竹叶上面。画竹叶又叫“撇”竹叶,“撇”是借用书法术语,顾名思义,每片叶子如同写字的“撇”法那样,下笔两头轻中间重,一笔撇下去便是一片叶子,干脆利落,下笔成形,不可改动。要求“实按而虚起,一抹便过,稍迟则钝厚,不锐利也”。
单片叶子下些功夫撇得很熟练是不太难的,问题在于叶的组合,几片叶子凑在一些,符合美的法则,很好看,又符合生长规律,就不那么简单了,需要认真临摹研究一些画谱和范本,领会要领,反复练习。
1、竹叶组合的要求是:
- 两片叶在一起应分主次,两笔大小不同,肥瘦不同,方向不同,颇似“人”字“入”字形。
- 三片叶子在一起,稍复杂些,除分出主次、大小、肥瘦和不同方向外,还要有疏密和交搭关系,颇似“个”字。
- 四片叶了的组合,关系更加复杂些,除上面各种因素外,又多了平直斜飞的变化,颇似“介”字和“分”字。在作画时,恰恰相反,倒是应避免出现明显的文字形状。
- 五片叶子的组合更加复杂,切忌象手掌张开那样,五个指头毫无变化。要有“逢五交叶”的原则,即五叶一组,其中必须有交搭重叠的变化才好看。
古今画家大体上应用四叶一组和五叶一组作为基本单位,进行叠缀、发展、变成几大组,最后成为复杂完整的作品。由此可见画分组叶子的重要性。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结顶”,起首的“引笔”和末笔的“提飞”高于中间的几笔,称为“结顶”它影响小组的外形。
2、竹叶的组织归纳起来需注意:
- 不可三叶相交一点;
- 两叶相交不可成90度,如“丁”字;
- 必须分组进行,分组叠缀,数组成一丛,层次明确,切勿紊乱;
- 结顶自然上挑,不可平或尖;
- 两叶不可相对或相连成直线;
画叶用墨先画深后画淡,先画主叶后画衬叶。等深叶干后再补画衬叶,可获层次分明的效果。http://s11/middle/68fe16caga64969bf951a&690
http://s14/middle/68fe16caga649590ff2c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