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胎教在国内外都很盛行和普遍,甚至过于放大,以致于其内涵被误解,成为一大赚钱的商机。有人认为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其起源之说暂且不论,不过,古代确有不少类似的记载:
西汉刘向的《烈女卷》中讲到:“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馨诵诗书,道正色。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父母者…”
http://s3/middle/68fd3f02h9cf205888602&690
《医心方?求子》中的胎教之道记述的更为详尽:“凡女子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淫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食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女,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胎》一书中记有“调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并阐明了逐月养胎法。
http://s5/middle/68fd3f02h9cf20a5c3a34&690
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总论》中记有“立胎教,能令人生良善、长寿、忠效、仁义、聪明、无疾,盍须十月好景象”,“欲子美好,玩白璧,观孔雀。”
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利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胎儿在母体中能够感受孕妇情绪、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
http://s3/middle/68fd3f02h9cf20f4c8ce2&690
人的情感活动可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用现代医学解释,就是能调节人的内分泌系统,而母胎之间是一脉相通的,所以主张孕妇必须“严守礼仪,清心养性”,“受胎之始,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等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或形成畸形。
因此,胎教的主要对象是孕母,请不要随便干扰胎儿的正常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