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铅中毒防治应从孕前防治开始。孕前三个月就应接受血铅常规定期检查,整个孕期都应当进行血铅监测,出生后整个婴幼儿和儿童期血铅检查应当是常规体检的基本项目。在对血铅水平的管理上,提倡“零血铅战略”。也就是说,铅中毒的安全性是“零容忍”的。非零血铅者和血铅高但非留医治疗者均应接受金属硫蛋白驱铅。这已为全国铅防治协作组近十年的经验所证实。
一、铅毒害
铅是一种多系统、多亲和性毒物,主要损害神经、生殖、造血、心血管和消化系统,且铅毒性作用在血铅水平很低时已经存在。铅中毒诊断标准为:不管是否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血液生化变化,血铅水平超过或等于0.483μmol/L
(100微克/升),即为铅中毒。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所有6岁以下儿童都应进行血铅水平的筛查。血铅已作为儿童常规体检筛查的参数。
正如我们在提及儿童营养促进应当从孕前营养准备开始一样,对儿童铅中毒的认识应当从妊娠期铅中毒损伤入手。
1.
妊娠期铅暴露对妊娠过程的影响
研究表明铅具有生殖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即使是低水平铅暴露仍可影响宫内胎儿的生长发育进程,造成畸形、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等危害。妇女在妊娠期和绝经期,会出现骨铅的大量释放。在妊娠中、后期,铅由母体向胎儿的转运也就随之增加。铅从母体向胎儿的转运,在胎盘形成之初就已发生,甚至可能在胎盘循环建立以前就已经开始。
2.
妊娠期铅暴露对婴儿出生后生长发育的影响
3-15个月婴儿身长的增长速度受同期的血铅水平影响,血铅越高,身长增长越慢。胎儿铅暴露还可能与新生儿紧张行为有关,婴儿精神发育指数(MDI)与脐血铅水平呈负相关,儿童8岁时出现行为异常或学习困难等问题与出生时脐血铅水平过高有关,且男婴对铅的神经毒性更为敏感。产前铅暴露水平相对高(脐血铅水平在0.483-1.207μmol/L)的儿童,在2岁时智测成绩要比产前铅暴露水平低(脐血铅水平小于0.145μmol/L)的儿童显著落后,到5岁时他们的神经发育才从早期的损伤中恢复或得到部分恢复。
3. 铅对未成熟脑发育毒性的可能的机制
长期低水平铅暴露,会损害神经网络的早期构建和后期改造,这种影响往往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3个时期,即脑细胞的增殖、神经纤维的延伸和突触的形成,而突触形成的模式则与学习能力有关。
二、铅污染源
铅尘是到处可见的铅暴露源,铅尘大部分来自含铅汽油的燃烧,部分来自于工业污染和含铅用品。常见铅源:地壳,土壤,尘土,地球运动(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含铅用品(各种油漆,塑料制品,化妆品),食品(松花蛋,爆米花),油漆的风化。铅尘进入儿童体内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正常的手-口动作和在玩耍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摄入体内。
三、防治措施:
1.经常洗手:一次洗手可以消除90-95%附着在手上的铅,避免消化道摄入。特别要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
2.清洗用具:凡是小儿可以放入口中的玩具、文具、或易舔触的家具均应定期擦洗去除铅尘。
3.家庭扫除:定期扫除,用水和湿抹布清洗室内,去除铅尘。食物和餐具加罩,遮挡铅尘。平日常开窗流通空气。
4.个人卫生:家长(特别是职业接触铅或长期在街边工作的家长)按规定下班前洗手/澡,进屋前更衣。小儿不去街边玩耍或长期停留,避免吸入汽车尾气、铅尘。
5.营养导向:少吃含铅食品(如松花蛋,爆米花),多吃含钙食品(如牛奶,乳制品,豆制品),含铁食品(如蛋,肉,血,肝)和含锌食品(如肉,海产品)。定时进餐,不要不吃饭,空腹时铅的肠道吸收率倍增。
6.药物驱铅:
3级血铅水平以上者需药物驱铅(具体操作见有关药物/急救手册)。
7.非药物驱铅:
1-3级血铅水平者可使用金属硫蛋白(中华儿科杂志 41(7):510-514,2003)。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简称MT,属一类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的金属结合蛋白,广存于生物体内。主要功能有:参与微量元素的贮存、运输和代谢,拮抗电离辐射,强力清除自由基,重金属解毒,参与激素和发育过程的调节,增强机体对各种应激的反应,参与细胞DNA的复制和转录、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代谢等的调解过程;其中微量元素代谢和重金属解毒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瞩目,特别是对接触低浓度铅而致的亚临床病变的早期铅损害的保护作用,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