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春》教学反思
(2010-11-28 19:45: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文教育研究生论坛 |
穆旦《春》教学反思
崔玉颖
《春》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这学期老师安排我们讲课,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高兴之余更多的是紧张、忐忑、压力。以前也做过家教,但毕竟跟这样的讲课很不一样。尽管从小就想做名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可真给我这样的机会了,还是很紧张,第一次讲没有经验,又是第一个讲,压力挺大的,从开始准备到讲完的那一刻,一直处在压力之中,讲完后有以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刚拿到这首诗时,单看题目,我以为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歌颂春天的诗,与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文章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当我读完第一遍后,发现并非如此,作者不仅写了春天,更写了青春。又试着读了几遍,朦朦胧胧地感觉到读这首诗的时候有一种复杂的心情,有快乐、有渴望、有热烈,也有压抑、有痛苦、有迷茫、有反抗、有等待。这两点给我感触最深,因此讲课时也是围绕这两点展开的。之后又查阅了其他人对这首诗的解析,作者的生平,诗的创作背景,九叶诗派诗人的诗歌特点,老师的教案,对这首诗的理解逐步由朦胧到清晰。平时走在路上不自觉地背诵,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美丽的风景也会情不自禁的朗诵这首诗,就这样,由整体感知到细细揣摩,在一遍遍的背诵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备课的第一阶段主要理解文本,对于如何展开教学并没有思路。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想到了一些问题,例如这首诗的结构是怎样的?如何描绘春天的?写到了哪些意象,运用了怎样的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如何由自然的春天过渡到人的青春?写青春时作者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文本理解之后又把重点放在教学设计上,如何导入?中间的主体部分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和主线索?设计哪几个问题?如何结尾?这些想了很多,也看了很多教案,借鉴了一些比较好的地方,不过更多的是根据自己在阅读文本时的感受及想到的问题来设计的。以让同学们回忆描写春的古诗句导入,主要是由题目《春》想到的,关于作者穆旦的介绍处理的不太好,只让同学们自己看了看,没有统一说,另外关于什么时候介绍穆旦比较好还需再斟酌,除了在开头介绍,也可在讲诗的创作手法时介绍穆旦及九叶诗派。主体部分以诗的结构展开,由描写自然的春天过渡到人的青春,围绕如何描写大自然的春天,透过意象及用词体会诗人内在的情绪情感体验。对诗的解读主要是借助朗读及分析。朗读了三遍,还是有点少,除了找个别同学读,也可变换多种形式,或默读或朗读或齐读,每一遍都应有每一遍的效果,而非仅仅走形式。另外,如何将文本理解与朗读有效的自然地统整到一起,而不是看起来孤立脱节,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在分析诗的过程中讲解的太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余地都不多,这个以后要注意。关于问题的设计也大有学问,设计的问题是否切合该诗;是否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打开思考的窗口;问题不能太宽泛,让人不知从何说起。总之,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成与败。提问之后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如何有效的进行评价与总结也需要好好琢磨。因为紧张,中间部分处理的还是有点快,整堂课的节奏快了,主体部分结尾处没有过渡好,结尾结的有点突然。布置了作业,以“写在青春的时刻”为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这之前再加一个小小的总结,整堂课会显得完整流畅些。另外,最后也可以推荐学生看穆旦的其他诗,比如《冬》,通过《春》与《冬》的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
只有亲身实践了才发现原来每件事要想做好都不容易,很感 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对于刚开始讲课的我来说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老师和同学们肯定了我的教学基本功的同时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我会多加注意,多加思考,争取每次进步一点点,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