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论》读后感
文学院2008级课程与教学论
夏磊
《人论》是研究所谓“人的问题”。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全面的探索。从教育的目的、任务来看,人的问题总是贯穿于其中。教育在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对“人的关注”的基础之上的,并且教育也总是以认识人自身、实现人的完美性人格为最终理想。《人论》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写道:“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在古代西方学者那里,人具有崇高的地位,理性是他们人生追求的最终理想,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典型标志。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生物人和社会、理性人和非理性人、政治人和经济人”的形象并存的观点。从人们认识自我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人的形象的每一次更新相对于上次来说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深化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但卡西尔也看到了关于“人是什么”这一观点发展中的种种缺陷,这种缺陷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得到改观,而是不断演化成人类自我认识的一种危机。所以《人论》中指出:“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在卡西尔看来,人类是一种“符号人”,也就是一种“文化人”。卡西尔认为: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这些“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用这些“符号”去创造文化。“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由此可见“文化人”或“符号人”和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关于人的观点相比,其定义更接近于人的真实本质。
在我们教育目的设置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构建个人的符号世界(也就是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文化建构),而且还要学会在让学生明白如何在人类不同的文化和符号世界之间进行交流,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意思就是,不仅仅要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和汉语知识,还要学会运用语文这种工具去了解世界文化、其他民族的文化,把自我和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也是卡西尔通过《人论》想要启发人们明白的一个重要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