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窦桂梅《清平乐•村居》教学分析

(2010-06-24 21:45:11)
标签:

杂谈

分类: 优秀教学案例

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视频有感

文学院 09 全日制教育硕士      王亚超      

    我观看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小学教材《清平乐•村居》一文的课堂教学视频。叶圣陶先生讲“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窦桂梅老师也曾说,教师要有意识地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在这一篇文章的解读过程中,窦老师巧妙地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转换,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创生出新的文本,让学生通过对新文本的阅读加深对原有文本的理解与感受。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窦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处理得很到位,例如题目的解读,首先让学生感受什么才是“居”,由“安居乐业”引出“居”在这一篇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温馨的一面。接着,并不是由此而进入诗歌的讲读,而是通过一首豪迈的战争诗引出本诗,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感知这一首诗应有的感情基调。此外,在诗歌的讲读过程中,窦老师一反传统的诗歌讲读方法,而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将一首诗当做一幅画进行解读,把诗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态都描绘的惟妙惟肖,这样,把一幅离我们生活遥远的古人一家生活的安乐场面用我们的想象和语言描述的淋漓尽致。我想,如果没有身后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首诗讲读的如此贴近生活,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诗歌并不是无话可讲的,相反,它比其他类型的文章更会有话可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无生命的语言化作有血有肉,生气十足的生活场面,这是一种功力,需要用我们的感染力和智慧去完成,当然,一个重要的因素——积累也会为我们的课堂带来生命。同样,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窦老师对课堂问题的设计同样让我们为之喝彩,例如,在文章的一个环节中,窦老师其实主要想问学生一个问题:三天三夜大火会烧掉些什么?为了使这个问题真正能鼓起学生想象的翅膀,窦老师采取了情境式的提问方法(我们可以将这种问题情境称为“阶梯式”问题情境)。首先,运用一些小问题作为铺垫,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时间之长。然后,窦老师启发学生,烧掉一幅世界名画只需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撑。接着,播放烈火熊熊的无声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烈火熊熊的半分钟会烧掉什么?可以说,这全场静默的半分钟是情感流淌与撞击的半分钟,是想象的翅膀舒展与翱翔的半分钟,是内心愤怒与惋惜的半分钟……虽然全场静默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半分钟是课堂中的一个“空白”与“间歇”,这种“空白”与“间歇”为学生想象与感受留下了空间;这样的“空白”与“间歇”如同国画中的“飞白”一样,是一种“美”。最后,窦老师再次让学生想象:在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的地方同时燃烧8640个半分钟会烧掉些什么?这个教学环节,教者所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的情感也在逐渐地被唤醒与激发,这个细节充分反映出教者高超的教学技艺。

此外,我还观看了特级教师贾志敏的苏教版小学教材《推敲》一文的课堂视频,特级教师于永正和支玉恒的小学课堂教学视频,他们那种深厚的语文功底和对祖国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让我深有感触,令我崇拜,这是一种境界。积累也是一种财富,这对我以后的教学生涯有很大的启示。

此外,我也总结出以下两点:

    一、 语文教学要重视“读”。
  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即是一种能力,也是一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重要靠读。支玉恒老师的《匆匆》一课,先是让学生读,学生读后老师让其听录音,听后说感受。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理解,在读中感悟,到最后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感地朗读。也就是说理解课文了。可见,读可以理解课文内容和培养阅读能力。在课堂,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老师主要是启发和诱导,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懂,而不是老师分析与讲解学生才懂的,培养学生的这种终身受用的能力。读还可以培养语感,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揣摩,去领会文章的内涵。读熟了也就能背诵下来了,这样学生又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多么重要,它是一切语文能力行成的手段和桥梁。语文教学离开了“读”,语文的能力是不可能掌握的。
  二、语文教学要重视“情趣”。
  语文教学要重视教学过程。能力比知识重要,比能力更重要的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是教不定、学不尽的。如果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语文教学更要体现出“人文性”。应多些引导、多些情趣,一句话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学生培养成“人”。情感就是对学生有情。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根据一段对话来写想象作文,这段话是用投影仪投放到屏幕上的,当他叫起一个同学读他自己的文章时,他只写了两行。老师问明了原因,原来是他近视看不清屏幕上的字,老师立即给他调座位,接下来的课他听得很认真,老师都被感动了。可见,老师对学生有情,学生对老师也充满了感激。情感还应做到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老师在上课前就要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这样上课才有情。课上主要是引导、点拨、鼓励,随着表扬出色的学生,放大学生的优点,使学生在表扬中进步。
  要做到上课有情,我认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朗读基本功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因为,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地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