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年我们经历的高考

(2013-06-18 10:02:37)
标签:

高考

回忆

杂谈

在中国,大部分人除了生老病死,还有一个是无法避免的经历——高考。“独木桥头万人过”、“没有硝烟的战场”这些话都是用来形容高考的艰辛。那份沉重和紧张,即使时隔许多年,每当我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仍然心有余悸。

每年一到5、6月,夏日的知了在窗外叫声愈加频繁,吱吱的让人莫名的烦躁,无数学子在教室里面或是沙沙的翻书;或是百无聊赖的趴在桌子上像临刑的犯人;或是与同窗好友传着纸条,互吐衷肠仿佛生离死别的战友。千姿百态,简直是包罗人间万象。

我记得我高中的年代,都是17、8岁的大小伙子,正值青春期、叛逆期,虽然行为远不及现在年轻人奔放,但是那种反抗叛逆精神一点也不差。那时候,我们也是肆 无忌惮的抨击高考制度,对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可以说是非常的厌恶。学校和老师特别在乎升学率,对学习好的学生当亲爹一样供着,而学习差的,就被当垃圾一 样安排在最后一排不闻不问任由其自生自灭,更有过分的老师会因为升学率故意劝一些学习差的学生退学。一段时间,我对这种现象真的是厌恶透了。

每天就是永无止境的卷子和各种测试,学期测、半学期测、月测、周测到最后甚至发展成了天天测。每天早上6点起床,吃了早饭,浑浑噩噩的走到班级里,就开始一 天填鸭式的灌输,不停地上课,做题,讲题无限循环到晚上9点,到家里等待自己的还有N张卷子,除了做题就是做题,毫无一点创造性可言,再加上老师的诱骗, 相信大家都在高中时候听过这段熟悉的讲话吧“好好学习,上了大学就可以随便玩了,上了大学就可以谈恋爱了,上了大学就可以……”结果,我们天真的以为,上 了大学真的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虽然嘴上骂归骂,但是学还是要上,试也是要考。东北毕竟人口少,竞争远不如河南山东那样的人口大省压力大。 我凭借这自己的基础比较好,再一点小聪明最后超出一本线65分考上了北方的一所大学。进入了大学,我才发现,当初感觉自己高中时挺优秀的人,其实在大学里 太稀松平常了,一个班级里的同学,在高中起码有十个班长十个学习委员。那时候,才有点感觉,明白为什么高考是那么的残酷。直到又过了几年,我在国外的时候 才发现,勤奋刻苦远远不是中国人独有的品质,即使在国际一流的大学里,你要想拿一门高分,一样要去死记硬背、要去潜心钻研、要去反复实验,艰辛的程度一点 不比国内少,那时候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成功真的是没有什么捷径而言。

前几年,一次我去西北。在一个小山村里见过一所小学,那个学校完全 是用红砖和黄泥垒起来,教室里没有玻璃,窗户上封的是塑料布,屋子里面的桌子和椅子全都是又旧又破的。那的孩子们别说饮水机了,他们连自来水都没有,酸奶 薯片这样稀松平常的零食都没有吃过。他们的手冻的通红通红的,不少孩子手上还有冻疮,他们穿的鞋都露脚趾头了,但是小手握着铅笔头写字的时候是那么认真, 一笔一划的。老师问他们理想的时候,所有的孩子异口同声的喊:“考大学!”那一刻,我的眼泪就忍不住的流下来了。因为我知道,他们能上大学么?那样的师资 条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啊。中国的教育资源是多么不公平啊,有些人对于眼前的东西满不在乎,有些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得到。

现在社会上有太多 人散布读书无用论,情节大同小异,大家肯定都听过,无外乎是“我同学”、“我朋友”、“我邻居家孩子”……大学都没读,直接做买卖去了,现在开豪车,住别 墅……大学毕业的都在给他打工。说的好像只要不上大学,就肯定能当老板,能创业成功一样,这样的例子有没有?答案是肯定有,但是比例多么?也许仅仅是千万 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吧,相信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打工仔,也许他们正在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考上大学。要知道,你瞧不起的大学教育正是无法上大学接受教育的人 梦寐以求的。

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和待遇绝对高于高中毕业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已经得到的人应该珍惜,尚未得到的人需要努力。也许你今天没有刷微博,听歌,看电影,而是去背了几个单词,在考试的时候恰巧就比别人多答对了一道题,多出1分,就能甩开上万人,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

诚 然,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被无数人口诛笔伐过了,我也无意替它翻案,但是,在问题解决之前。我们还是没办法逃避它的,与其寄希望与他人去改革,不如勇敢的去 面对它,战胜它,有朝一日你会有能力亲自来改革。高考,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努力去做到问心无愧。希望每个人在夏天付出汗水,在秋天都 能有所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