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申报国家农机补贴流程

(2013-11-08 15:29:11)
标签:

农机补贴

企业

申报农机补贴

农机补贴流程

杂谈

分类: 其他

一、首先产品要进入2009-2011年农业机械国家支持推广目录。

这需要先向本省农机管理部门申请(有一套申请表格,可以在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上下载),还要经过省、国家两级评定。这个推广目录受理截止日期是每年的9月30日。这个日期是指各省向国家有关受理机构报送的时间。 

二、若是进了推广目录,还要注意产品是否在国家每年公布的补贴产品目录内。

由于补贴产品最终是以各省补贴目录发布的(都是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的,但可以根据本省情况增加或减少),所以要看各省选择的产品范围。(2009年国家公布的通用目录范围是12大类38小类的128个品目,大类包括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等机具。在此基础上,各地可以在全国通用补贴的12大类38个小类128个品目外,自行增加不超过10种品目的其它机具列入《非通用类机具补贴目录》。通用目录内产品和非通用类产品目录合起来,就是本省的补贴目录。)     

三、如果以上两个条件都满足了,就要关注国家相关机构(若产品在国家通用目录内)或是各省农机管理机构(若产品在申报本省的非通用目录内)的补贴目录招标信息,要及时去投标,参加投标说明会,递交投标材料等。

国家通用目录招标信息也可以在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上看到,大概在每年的11月或12月份时发布。

四、若产品是国家目录内的,就可以在上面说的网上或农业部农业机械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的网上查找公布的通用类补贴产品目录。那上面会有所有通过专家评审、国家批准的产品种类、类别、名称、规格、企业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等等一系列信息。     

若产品是非通用类的,就要到关注省里的招标信息,程序与上面说的差不多,主要还要看各省的要求。

五、若产品在目录中,那么剩下的就是要按照国家对补贴目录产品的要求,把好质量关、做好售后服务,把最好的产品交到农民手中了。  

 

申报农机补贴的时间节点及前置条件 

(一)、主要时间节点:

1、在完成机器调试后,在3月份之前开始做产品定型鉴定工作。

2、获得产品鉴定证书后,申请部级农机推广鉴定。推广鉴定需要在9月份前完成。 

3、商标注册工作应在3月份开始,9月份前要拿到商标注册受理通知书。 

4、国家级农机支持推广目录在9月30日之前申请,12月末能够公布国家级农机支持推广目录。 

5、进入支持推广目录后,到所需要申请补贴的目标省份运作进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目录。参与选型工作,中选后,进入目标省的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中。(不同省申请时间和流程有所差异,黑龙江参选文件截止时间是1月5日,辽宁截止日期为1月15日,河南截止日期为1月13日,河北截止时间是1月15日。截止日期大致都在国家级农机支持推广目录公布之后,此处不一一列举)

(二)、前置条件及说明:

 1、申请农机推广鉴定的前置条件: 

1.1 产品定型证明文件复印件一份; 

1.2 产品执行标准文本及其登记注册证明或备案材料复印件一份; 

1.3 产品使用说明书一份; 

说明:产品定型证明文件可以是所申请产品的省级以上相关鉴定证书,也可以是省级以上农业机械定型鉴定证书、产品质量认证证书、生产许可证及其附件。省级推广鉴定证书可以作为申请部级推广鉴定产品的定型证明文件。 

注:省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可以出具农业机械定型证书。因此在申请进入农业机械支持推广目录之前需要省级农机试验鉴定站出具定型检验证明。该定型检验证明可以作为定型证明文件使用。未查到农业部农业机械鉴定总站是否进行定型鉴定业务,如果有,可以考虑在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进行定型鉴定。  产品使用说明书公司自行编写,产品执行标准如采用企标需在技术监督局备案。  在申请部级推广鉴定之前,需要做好上述工作。因此,定型鉴定应在2011年1月份开始。

时间节点一、2011年1月份开始做产品定型鉴定。定型鉴定没有明确的所需时间,因此需要尽早开始。 

2、完成产品定型鉴定后开始申请部级农机推广鉴定。

时间节点二、完成产品定型鉴定后,即开始申请部级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应在2011年9月份前完成部级农业机械推广鉴定。 

3、申请国家支持推广目录的前置条件(申报时间是9月30日前):   

3.1 具有省级以上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   

3.2 注册商标证明文件    时间节点三、商标注册一般在提交申请3个月左右能收到《商标受理通知书》,为留有余地商标注册需在2011年3月份开始进行。 

4、进入国家级推广目录后,需要在不同的省份申请进入农业机械补贴目录。各省流程可能有所不同。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  申请进入黑龙江农机补贴目录,参加公开选型。选型由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负责执行。中选后,进入黑龙江省农机补贴目录,其他目标省份需要逐个申请和运作。

 

农机鉴定流程 

一、鉴定程序

1、准备鉴定资料。  2、确定鉴定委员会专家名单。需是同一技术领域或相关行业的专家,要求人数7人以上,其中高级职称(高工、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的5人以上。  3、向市科委提交鉴定资料,并提出要求鉴定的申请。 4、上报市科委或省科技厅鉴定资料,领取鉴定许可证,并确定鉴定时间和地点。  5、召开鉴定会  6、鉴定证书整理报组织鉴定单位盖章,领取鉴定证书。

二、所需的鉴定资料目录

1、鉴定大纲 2、计划任务书  3、查新报告(填补国内空白或国内领先的产品必须准备) 4、试制总结报告  5、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是企业标准必备,并需到市技术监督局备案)  6、标准化审查报告  7、产品检测报告(需带有‘MC’或‘MA’标志的报告,并且是型式试验报告)  8、用户意见报告(2~3份) 9、投产条件报告 10、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11、环境检测报告或有关证明(有‘三废’排放的企业需准备) 12、产品图样及零部件样一套备用(机械、电气类企业需准备) 13、产品工艺技术文件一套备用

三、鉴定资料撰写的一般提纲

一)、鉴定大纲 

1、前言(或任务来源):对项目或产品的内容、列入计划情况、完成时间、完成的情况作简要说明。 

2、鉴定的性质:省级新产品鉴定

3、鉴定依据:计划的文号和名称  产品标准代号和名称 

4、鉴定目的及内容  审查提供鉴定的技术文件和资料是否齐全、完整、统一;其正确性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可否指导生产;  审查产品(或项目)的主要技术指标是否达到计划任务书和标准要求,对产品制造工艺的合理性、可行性、先进性及应用前景作出评价;  对产品(项目)的技术水平作出评价。

5、鉴定的形式和程序  鉴定以会议形式进行,邀请同行专家成立鉴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一名(或二名),委员若干名,由鉴定委员会负责鉴定。  宣读技术文件;  审查技术文件和资料,察看样品(样机),考察生产现场;讨论并形成鉴定意见。 

6、提交鉴定的技术文件及提供单位  其中:鉴定大纲的提供单位为组织鉴定单位;计划内省级新产品的计划任务书的提供单位为省科技厅;投产条件报告的提供单位为企业主管部门;其他文件的提供单位为企业。   

二)、计划任务书:计划内的需提供列入省级新产品(或科技计划)的文件复印件;计划外的新产品(或项目)需提供企业制订的计划任务书。(注意检测报告的技术指标值与计划任务书的指标值相对应) 

三)、试制总结报告撰写的一般提纲 

1、概述(或前言):对新产品(或项目)的种类、用途、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和开发新产品的理由作出简要说明。 

2、试制过程的简要回顾:对试制和整个过程作阶段性的回顾,简要说明产品试制各阶段所做的工件。 

3、试制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或关键点)和解决的方法;对关键技术和创新点,既要说明清楚又要注意技术保密,讲清楚原理但不要整盘托出。 

4、试制结果:试制完成后,企业的实验和检测结果;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用户试用后的结果作出说明。 

5、“三废”处理及效果:有“三废”排放的企业必须作出说明。

6、结论:对试制结果进行综合性总结,如产品生产的技术可行性、产品的技术水平、是否已完成计划任务书的目标等,说明新产品已试制完成,可以提交鉴定。 

四)、标准化审查报告 

1、产品的种类、用途、生产批量。

2、产品标准的执行情况。 

3、机械企业需对产品图样和公差配合等基础标准的执行情况作出说明,并对产品的标准化系数进行计算并作出评价。 

4、工艺等文件执行有关标准的情况;对技术文件的完整性、统一性、正确性作出评价。 

5、总结:对产品试制过程中执行标准情况作出综合性评价。

五)、投产条件报告

1、企业概况 

2、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分析

3、生产设备等生产条件分析

4、原材料等供应情况分析 

5、企业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水平评价

6总结:可以投入批量生产的总结性论述

六)、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1、产品种类及年生产批量预测 

2、产品单位成本、效益分析:试销期成本分析和投入批量生产后的成本预测。 

3、批量生产的年经济效益测算和投资收益预测

4、从经济角度作出可否投入批量生产的结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