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月”文化对咏月诗的影响
(2016-05-20 16:21:54)
标签:
文化教育历史 |
分类: 论文 |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月”文化现象也是人类对“月亮”关照的结果,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文学上,就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咏月诗早在《诗经》就有记载,到了唐代达到顶峰,宋代趋于丰富,以后随着诗歌的衰落逐步衰败,但中国人“月”文化现象却日趋繁盛,经久不衰。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古代“月”文化是咏月诗繁荣发展的大背景
二、唐代是咏月诗发展的顶峰
三、宋代以后文人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咏月诗,丰富了咏月诗词表现形式和手法
浅析中国古代 “月”文化对咏月诗的影响
关键词:“月”文化 咏月诗
“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文化意义,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丰富和挖掘,在中国人心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情结。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抒发了人类思人怀乡之情,对人生短暂的悲伤,孤独和失意。月亮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文人的空灵情怀。高远、润洁、阴柔、温柔、清幽、宁静、澄澈、纯净、浪漫、深邃、缥缈、梦幻这些美丽的词汇和“月”联系在一起,“夜光、素娥、冰轮、玉轮、顾菟、明镜、金镜、银钩、寒蟾、桂花影、白玉盘……”成为“月”的代名词。“嫦娥奔月”、“玉斧修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美丽的传说至今流传。因“月”的变化无常,尤其得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钟爱,他们的诗作借“月”意象营造了多少哀思感伤,至今感人至深的美好意境。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不胜枚举。而李白的名篇《静夜思》、《月下独酌》、《把酒问月》和张若虚“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可摘咏月诗之冠了。
本篇着重讨论的是中国古代“月”文化对咏月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咏月诗到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宋代以后咏月诗词发展情况如何?
一、中国古代“月”文化是咏月诗繁荣发展的大背景
(一)先民对月的关注和研究,开启了中国人“月”文化意识。月亮围绕地球的周期运动,很早就得到了我国先民的注意,他们根据月亮运动和周期变化制定了历法称之为阴历(月亮在中国阴阳文化中代表阴),中国人制定或使用阴历,至少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有文字记载,详细描述了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而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的。正是这种最初的对月的关注、对月亮规律性运动变化的发现和先民初期的研究,开启了中国人“月”文化意识。
(二)帝王的推崇和民俗使“月”文化迅速发展。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特殊的感情,阴历的制定出现了中秋节这一是最能体现中国人这种“月”文化感情的节日。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远在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在中国古代,祭月赏月是中秋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月老“千里姻缘一线牵”等习俗。
(三)关于“月”的古代传说和文学作品使“月”文化丰富多彩。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玉斧修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传说。《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女性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古人以“诗言志”,因此古人除了借月抒情,以月烘托外,还常常托月言志,表明自己的思想和政治抱负。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此外,佛教的虚静、修远,道家的人心自然、天人合一、乐于归隐等心灵思想也对“月”文化的进一步影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月”文化现象也是人类对“月亮”关照的结果,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文学上,就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
二、唐代是咏月诗发展的顶峰
在唐以前,最早以月来表示思念之情的诗作,大概要属《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了,此后,曹操《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七哀诗》、谢庄《月赋》、谢朓《同王主簿有所思》、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不断有咏月的诗赋出现,月光便成了诗人们相思的寄托物,而美人的相思又是文人才子思慕明君圣主的象征。
(一)张若虚咏月诗孤篇横绝压倒全唐
在唐代众多诗人中,沉寂了二百多年的张若虚,终于以孤篇压倒全唐,成为咏月诗的鼻祖。张若虚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和月有关的诗《春江花月夜》自明代以后才受到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要说对月亮最钟情的还数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把月亮写到了及美及至,全篇光一个“月”字就达十五处,古人写诗讲究字不重复,这首诗却把同样的字重复如此多的次数,不得不说是意味深长。这和李白的《把酒问月》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首诗作借月亮抒写离人相思之情及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沉思遐想,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主线。“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诗中有明月、月明、月照、江月、明月楼、月徘徊、月华、斜月、落月。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表现了一种宇宙意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观念,富于哲理性,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
(二)李白多篇咏月诗歌代表了我国古代诗人关于咏月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的诗人,他的咏月诗流传最多,数量也最多。李白作诗千篇其中三百多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李白的吟月诗歌在我国众多的古代诗人当中,表现是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最完美。在他的笔下的月亮,就其形态而言有“园月”、“弯月”、“半月”;就其色彩而言有“明月”、“朗月”、“皎月”、“皓月”、“清月”;就其景物而言有“山月”、“海月”、“云月”、“花月”、“沙月”、“湖月”、“星月”、“水月”、“冰月”、“石上月”等等;就其地点而言有“天门月”、“金陵月”、“竹溪月”、“西楼月”、“三江月”、“芦洲月”;就其时节而言有“秋月”、“晓月”、“寒月”、“古时月”、“汉月”;另外还有“孤月”、“新月”、“高月”、“归月”、“薄月”、“禅月”、“梦月”等等。李白笔下的月亮真是千姿百态,几乎包涵了历史上所有诗人描写月的语言。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关于月亮意象整体组合性的完美。可以这样说,李白的咏月诗歌代表了我国古代诗人关于咏月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一首最为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妇孺皆知的诗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照在茶几前,一时触动作者思乡之情的意境跃然纸上,不知多少人为之共鸣,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而真实。《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用月下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首诗直接用到“月”字就达七次,诗人在古人、今人与古月、今月的大时空中跳跃,跨越了时空,掘发了人类的共同感觉,内涵哲理,发人深思。
咏月诗早在《诗经》就有记载,到了唐代达到顶峰,宋代趋于丰富,以后随着诗歌的衰落逐步衰败,但中国人“月”文化意识却日趋繁盛,经久不衰。
三、宋代以后文人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咏月诗,丰富了咏月诗词表现形式和手法
(一)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咏月诗词。宋随后唐的分裂割据而至。时局再次动荡,蛮夷蠢动,面对如斯景况,许多文人把心中的郁闷寄情月亮。也因此,月亮的意象在宋词中得以发展。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咏月诗,在咏月词上另辟蹊径,取得了成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可以看出受到了李白《把酒问月》的影响,但是情景有所不同,一个是明月当空,把酒问月,一个是不见月而把酒问青天,共同的是,诗人在所问中,都提出了横贯古今、亘古不变的哲学思考。苏东坡一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谓奇思妙想。另一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描写出了仕途多舛,妻离子散,词人对故乡爱人的思念,他乡遥寄明月的感伤,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中国人最诚挚的祝愿和期盼。
张若虚的明月空灵邈远富于哲,李白的明月雄奇飘逸富于遐想,苏轼的明月奇思妙想富于情思。难怪有人称张若虚、李白和后来的苏轼为三位“明月诗人”。
(二)众多文人都积极创造咏月诗,丰富了“月”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此外,南唐后主李煜善于以月亮寄托亡国之哀思,也创作了美妙的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宋代诸多词人更是在“月”文化的影响下,推敲玩味,写出了好的词句,如: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破”字,一个“弄”字,月亮就被写活了似的。
古人认为月亮能随人的心情一起变化,为了能够及至表现出来,一个“月”就用了不同的词语,不断丰富了月的表现手法,于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不同景色下的变化无常的月亮。如
“明月松间照,山月照弹琴。”——明月;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云月;
“寒月摇清波,流光入朱户。” ——寒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淡月;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素月;
“春江花朝秋月夜”——秋月;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松月;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江月;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山月;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新月;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缺月;
“戌楼刁斗催落月”——落月。
……
浩瀚缥缈的漫长的历史长河,曲折复杂的坎坷人生。在我国古代文学诗词作品里,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文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咏月之意象。
中国古代文人,把对人的思念、对故土、故乡、故国的思念都赋予了月亮,孤独的时候人们总是对着一轮“弯月”述说心情,追忆着往事,留恋着过去,或是对着“残月”希望“破镜重圆”,亦或对“满月”盼望着全家幸福团圆。饱受战乱的中国人,把中秋节“满月”寄予了幸福、团圆,预示圆圆满满的美好憧憬。咏月是中国人对现实生活的控诉,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在这一天都会翘首仰望,在皓月中寄托相思之苦,怀念故土、故乡、故国、故人之情,追溯炎黄文化之根,希冀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家庭幸福安康。
结束语
总之,文学是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和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和社会生活各层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社会中“月”文化现象的出现必然在文学中得到反映。“月”文化对咏月诗发展和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咏月诗是“月”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月”文化与咏月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诗词曲部分),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文学概论新编》,张孝评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精读课文讲析》,翁德森,贾平年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导读》,薛瑞生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中唐文学思想研究》,唐晓敏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禅与诗》,李壮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徐中玉,郭豫适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徐中玉主编,萧华荣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