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白话文解读---第八、九、十章

(2011-09-28 21:32:08)
标签:

教育

C、大道“上善”论(宇宙论):善性,善本身,善原因,一切善之根

 

第八章  上善总论 :上善是善本身,是所有善性的根源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畿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注释

1)上善治水——《说文》:“上,高也,指事也。”《说文》:“善,吉也,从喜,从羊,此与美同意。”“吉,善也,从士从口。”柯注:上善,是一个概念,最上的善,善本身,是万物善性的根源,是大道的又一个名称。治水,《说文》:“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柯注:治,水流出,流注。治水,纯洁的山泉水;又,流注出来的水。2)利——《说文》:“锐也,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易曰:利者,义之和也。”3)静——《说文》:“静,审也,从青,争声。徐锴曰:“丹青明,审也。”“审,悉也。知审,谛也,从门从采,徐锴曰:覆也。采,刖也。包覆而深刖之。”4)恶——《说文》:“过也,从心亚声。”5)幾、——幾,《说文》:“微也,殆也。从丝从戌。戌兵,守也。丝而兵守者,危也。”“殆,危也。”“微,隐行也。”畿,音祈。《说文》:“天子千里地以远近言之曰畿。”《诗周颂》:“邦畿千里。”《传》:“畿,彊也。”又,门内曰畿。《诗卫风》:“薄送我畿。”柯注:帛书为“畿”, 王本为“幾”, 两字都可以说通。6)心——《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7)予——《说文》:“推予也。象相予之形。”8)信——《说文》:“诚也,从人从言。会意。”9)正——《说文》:“是也。从止一而止。徐锴曰:守一以止也。”10)事——《说文》:“职也。从史之,省声。”11)能——《说文》:“能,属足,似鹿,从肉。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臣铉等曰:吕非声,疑皆象形。”12)时——《说文》:“四时也,从日,寺声。”13)唯——《说文》:“诺也。从口。”14)尤——《说文》:“异也,从乙,又声。徐锴曰:乙欲出而见阗,则显其尤异也。”“異,分也,予也。徐铉曰:将欲与物,文分异之也。礼曰:赐君子,小人不同日。”15)所——《说文》:“伐木声也,从斤,户声。诗曰:伐木所所。”

柯注:上善,是运行着的大道,不是苏格拉底的“至善理念”。“至善理念”是最高本体,是不生不灭的,与老子的“恒道”相当。

 

译文

大道上善的善性流注给纯洁的水。水的善性:利益万物时,却有静明、停止的时候出现的利物程度的差异,居住在众物所不居的险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水善能够最广泛地表现出大道的善性(水性隐行着慈善之道)。(水善的广泛性表现在:)居住在积善的卑下地方,含藏的善性幽深清明,相予给万物的善性是厚实德信,保持止于“一”的善性源头纯正而有活力,尽职尽责的善性为万物之首,流动的善性在四时循环。(但是水的善性还不完善,)只有没有静明停止而健行不息的平等予善的大道,才是没有差异的玄同的上善。

 

评述

第八章,甲本文字完全。本章另起论题——论述大道上善。万物皆善,人性本善,必有最初原因,必有善根,也就是说有一个德化万善的善本身。这个善本身就叫“上善”。上善是形而上的,有人领悟到,却不能用经验知识说清楚,更不能证明上善的存在。但是,领悟到上善存在的人,又想把它说出来,就只好对它进行描述。描述的最好方法是用人们能感到的又熟悉的与最能体现本体性质的形而下的物体作为代表。苏格拉底是以太阳作为代表来论述本体“至善理念”的,本章是用水作为上善的代表来描述的。在形而下的万物中,水性最能表现善性,而且,水的善性又是上善的儿子。水性的基本性质有二:一是利益万物;表现为柔弱性;二是居在万物的卑下处,表现为居下性。但是,水善在利万物时有停留下来显出平静明彻的性质,这就使万物所得水善有多少的差异。所以水善只称得上是广泛地表现大道的善性的代表者。水善的善行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见译文。

虽然水善在万物中最能体现善性,但还不是全部的和最上的善性,不完全等于上善,不能代替上善。大道上善德化给万物的善性运动是健行不息的。故曰:“夫唯不静,故无尤。”本章末句是呼应开头的,弥补水善的不足,说明万物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本体。这就避免了人们误把水善当上善,从而用水善的不完善来误解上善也不完善。

辨误。

误解一、误解本章的中心思想和话语对象。说本章是:或论述万物的显性,或水性,或人的行为的善于变化性。《河上公注》的题目是“易性第八”,林语堂的题目是“水”。由此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譬如,把“善”解为“善于”,在断句时把“善”与“利”连读,误解为“水善于利物”。完全与本章论“上善”的中心思想相反。

误解二、用儒家思想乱改关键字词。1)“上善治水”改为“上善似水”。“治水”是出山泉水,其性最纯。“似水”的“水”是一般的水,有清有浊。“上善治水”,是同类事物相互比较的类比手法,“上善”是母概念,“水善”是子概念。而“上善似水”,是不同类事物的相似点相互比喻,“上善”与“水善”不同类了。2)“有静”和“无静”都改为“不争”。这是不懂“静”的本义,也不知具体物的水和本体“上善”有不同之处。好像“上善”和“水”都是“不争”的,“不争”才是美德。老子思想没有什么“争”是错的和“不争”是对的,“道法自然”才是对的,“尊道而贵德”才是对的。“上善”是大道,没有可争的对象,无所谓“争”与“不争”。“水”是有形物,有“争”也有“不争”。阻水过甚,则水毁塘坝,山洪暴发,其势不可挡。“争”与“不争”是儒家思想,说“君子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于是本章结尾句就成了“只有不争斗,才没有灾祸。”这样老子真的成了“阖闢者”了。其实君子在“小不忍则乱大谋”中,是要争大利:争君宠,争入仕获禄。这是伪善,不是水善,更不是“上善”。3)把“予善信”改为两句,或“予善大,言善信”,或“与善仁,言善信”。与原义完全不合,转移了题论,变换了话语对象,改掉了老子思想,成了儒家“仁义”论。

 

第九章  论违背善道的行为

 

(扌直)而盈之,不不若己。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注释

1)(扌直)——《说文》无此字,只有“持,握也”。《集韵》:“持也,投也。”《唐韵》:“木杖曰(扌直)。”2)若——见第五章“若”注。3)已——《说文》无此字。《玉篇》:“止也,去也,弃也。”《论语》:“三已之。”又,语终词。4)咎——《说文》:“灾也,从人从各。各者,相违也。”5)功——《说文》:“以劳定国,从力从工,工矣声。”6)述——《说文》:“循也。”7)芮——见第七章“芮”注。楚简为“退”。

 

译文

企图保持那饱满的东西不亏损,还不如不去作为了事。湍急的水汇集在一处,就不能保持湍急的水势。让金玉填满了房屋就违反了房屋住人的善道,谁也不能保守住那样的违道房屋和金玉。得到了权贵和财富就趾气高扬而散失了人的善性,这是自己给自身和家人留下了家破人亡的祸根。只有成就事业时循顺了善道,永葆自身的生命活力,那才是天地所行的善道。

 

评述

第九章,楚简文字完全,甲本缺10个字,取楚简。本章接着第八章反证善道在人类活动的重要性。第一句段,列举了四个违背善道的反面例证。1.想永远满足而不想亏损;2.想气势更猛烈而不想缓和;3.想钱财更多而不想散失;4.想富贵势力更骄横而不想柔弱卑下。老子指出这都是违背善道的,没有好结果。第二句段,正面论证符合善道的行为:成功要遵循善道,自身保持天生的生命活力。

本章一正一反地告诉人们不能违背善道。选材典型,通俗易懂。

辨误。

误解一、误解本章的中心思想。《河上公论》的题目是“运夷第九”,重在说命运。林语堂的题目是“自满的危险”,只说其一,未兼其二,只说结果,未说原因。

误解二、用儒家思想来解说,出现了不着边际的解说和互不关联的译句(称不上连贯的译文)。如陈鼓应译句:“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自取祸患。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乎自然的道理。”陈永载对陈鼓应的“显露锋芒”一句不满意,改译为:“量其长短,把短柱置于梁上,不能永保存它不腐蚀。”沈善增对两译文质疑:“此译句与上、下有什么关系呢?”“于事理未妥。”沈译亦与“事理未妥”,此处不引了。译文像像玩魔术似的,一鸽变多鸽,鸽又变为手帕,手帕又变为棒子。五花八门,好不热闹,却令人眼花缭乱。

 

第十章  修身养性的内容和达到的目标

 

载营魄抱一能毋離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注释

1)载——《说文》:“乘也,从车。”2)營——《说文》:“市居也,从宫。”《说文》:“营,香草也,从草。司马相如说:营或从弓。”3)魄——《说文》:“阴神也,从鬼,白声。”魂——《说文》:“阳神也,从鬼云声。”4)抱——《说文》:“引取也,从乎,或从包。”5)毋——《说文》:“止也。从女,有奸之者。”柯注:止于,达到为止。6)離——《说文》:“黄仓庚也,鸣则蚕生。”柯注:布谷鸟,一鸣叫,万物复苏、生长。雞(鸡)——《说文》:“知时畜也。古文鷄。”7)抟——《说文》:“以手圆之,从手,专声。”8)气——《说文》:“云气也,象形。”氣——《说文》:“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春秋传曰:“齐人来一诸侯。或从既,或从氣。”柯注:本章用“气”不用“氣”。9)修——《说文》:“饰也,从彡。”10)除——《说文》:“殿陛也,从阝,余声。”11)玄——见第一章“玄”注。12)蓝——《说文》:“染青草也,从草,监声。”13)疵——《说文》:“病也。”14)栝——《说文》:“炊火土木也,从木,舌声。”柯注:古代建灶时用的支撑木。15)天门——柯注:天本无门,此句“天门,即心之门,心扉。”《庄子天运》:“故曰正者,近也,其心以为不然,天门弗开矣。”16)啟——《说文》:“教也,从文,启声。论语曰:‘不愤不啟’。”阖——《说文》:“门扉也,闭也,从门,盍声。”柯注:启阖,启开关闭。天门启阖,心里活动,思维活动。17)雌——《说文》:“鸟母。”柯注:柔弱处下而为“天下稽”。《庄子天运篇》:“雄鸣于上风,雌鸣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此雌雄,故风化。......道不可壅。”18)明——古文日月。《说文》:“照也,从月,或从日。”19)白——《说文》:“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20)达——《说文》:“行不相遇也。诗曰:挑兮达兮,或从大曰选。”20),畜——《说文》:“田畜也。鲁郊礼畜,从田从兹,兹,益也。”21)宰——《说文》:“辠人在屋下执事者。从门从辛,辛,辠也。”“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辠人蹙鼻苦辛之忧。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22)德——《说文》:“升也,从彳。”“得,行有所得也。”“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柯注:玄德,幽远高上的造物运动——善化运动,德化运动。23)生——《说文》:“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

 

 

译文

修养生命的肉体和灵魂融为一体的时候,能不能像布谷鸟那样不停地为生命呼喊呢?抟圆体内阴阳二气为柔弱体,能达到婴儿“和之至”状态吗?装饰宫殿的玄蓝色颜料,能达到没有瑕疵吗?爱抚国民和执掌国家权力,能止于使用智谋权术吗?开展思维活动的时候,能使自己像雌性那样柔弱居下从而感化别人和风化社会吗?让善道之光照亮自己和四面八方,能不使用伪智慧吗?促生事物,蓄长事物;促生了而不强占事物为己有,蓄长了而不惩罚和主宰事物,这就叫做幽远至高的德化运动——玄德。

 

评述

第十章,甲本缺字多,乙本完全,用乙本补甲本。如第九章所述,人性本善,又不完善,容易在思想和行为上违背善道,所以人要保持天生的善心和自然智慧,就要修身养性,抗拒恶习恶理的污染。本章就集中笔力来论述修身养性的六条基本内容和应达到的目标。

第一条,也是最基本的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领悟和认识到,生命体是肉体与灵魂互相引取为一团的协和体。不能只重视“小我”的肉体,而抛弃“无我”的灵魄;也不能只承认“无我”的灵魄,而轻视“小我”的肉体是灵魂的影子。在一个生命体,肉体与灵魂同等重要,不能分出主次来。这样就既能“贵为身”“爱以身”,也能“守一”。这才是善道在生命体的体现,所以人要修身到像布谷鸟那样声声为生命呼唤,而不能蔑视生命。第二条是从第一条引申出来的,要认识到生命体是阴阳二气达到“和之至”程度的协和体,修身到达到人之初的婴儿致柔状态,永葆生命活力。第三条论述要保持天生的纯洁性,防止天性受到污染,要像原本的没瑕疵的玄蓝那样。第四条延伸到对待人民和国家的治理问题:“爱民和栝国”问题。要求只能使用天生的善心和自然智慧,不能使用后天不善的恶念和智谋权术。第五条像雌性那样处在最下处为百姓着想,用善心来感化和教化别人,不能高高在上去强制“洗脑”百姓。第六条是结尾条,要达到善道的光辉照明自己和整个世界,使阴暗的伪智慧终止而消失——“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最后,得出结论,修身养性达到了六个标准,就是玄德了。

本章,中心思想集中,条分缕析,连贯密切。庄子称之为:“卫生之说。”

辨误。

误解一、历来注老家对本章中心思想不明确。《河上公注》的题目是:“能为第十”。当然,修身养性,是人人能为的,但老子并没有强调人为,只是强调人顺自然而为——“无为”。“能为”一词表达不明确。林语堂的题目是:“营魄抱一”。只言其一,舍了其五。由于中心思想不明确,就出现许多误解。

误解二、把“营魄抱一”解为是人为的。陈鼓应译文:“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合一”这就把两者分为一个整体的两部分了。“能不分离吗?”变为陈述句是“能分离”,是死亡。林语堂译文:“你能摄持躯体,专一心态,使精神和形体合一,永不分离吗?”这就把生命体中的两者是人能“摄持”使之“专一”的。生命体是自然生成的,人不能使之生,也不能使之亡,当然不能摄持,只能顺自然而保持它的原性原态,不人为地损伤它就行了。两人都把“毋”和“离”解错了,致使无法解到原义,也使语句无法通顺。第一条遭到误解,以下各条就都被误解了,不能连贯了。

误解三、由于不明确中心思想和第一条原义,就乱改和乱校正、校注字词,使原文面目全非,原义烟消灰灭。1,改“抟气”为“专气”,解为“聚结精气”。朱谦之对“专气”大做文章,一引再引,一转再转,转到最后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什么意思,当然别人就如坠五里雾中。2,改“修除”为“涤除”,改“玄蓝”为“玄鑑”。有语“玄鑑”是好的,不需“清洗”,有说“玄鑑”是坏的,说需要洗涤。对那“除”字,当然就不用理会了。3,改“栝”字为“活”字,又转为“治”字,“栝国”就成了“治国”,形象比喻不见了。

误解四、认为“生之.......玄德”句与本章中心思想不相连,是五十一章错入。马叙伦说:“自‘生之’这五句,与上文义不相属应。......皆五十一章之文。”马氏不解本章中心思想,当然有如此谬说。朱涛之反驳说:“‘是谓玄德’句,《经》文中有三次,五十一章,六十五章,......此盖赞叹之辞,故不避重叠。”朱说对了一半。并非是赞叹词,而是重要原理,故需反复申明,同时有前后呼应之艺术效果。现代的诗歌不是经常有这种关键诗句重叠的现象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