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之一
(2010-08-23 10:54:45)
标签:
杂谈 |
第四节
述说人自身的本性和善行为是《道德经》的主要内容,但用“人性论”去解说这些内容是不大准确的。《道德经》里通篇没有“性”字,只有心、命、善、德、朴等字。如果用“人心论”去解老是可以的,但“心学”被儒生陆九渊和王阳明窃去了,用儒家“心学”去解老则适得其反。如果用“命论”去解老也可以,但“命论”容易与方术的“算命学”相混淆,老子是破除方术、巫术的。关于“性”字,《中庸》说:“命者,性之谓也”。儒家的“命”是“天命”、“人命”、“性命”、“命运”的混合物,具有人的意志情感,不是老子的“命”。汉儒说“性三品”(《春秋繁露》)。唐儒李翔写了《复性论》。自从朱洪武实践“独尊儒术”后,儒家的术语就成了中国学界的习惯语,“性”字也是习惯语了。五四时期,有人用“人性论”去翻译休谟的一本书名,叫《人性论》。其实休谟的《人性论》根本不是谈“人性”。中国学界却崇拜起休谟来,“人性论”成了中国哲学界的一个著名的哲学概念,到处乱用。《现代汉语词典》因此来解释“人性”和“人性论”:“人性:①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②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人性论:一种主张人具有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的观点”。显然这种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一、界定老子的人性论
人性论的核心理论仍然是“我是谁”,主要内容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关于“我是谁”的几种著名的典型观点
1.社会关系的我。
1)亚里斯多德与孔子的观点对比。
持这种观点的,在西方最早的是亚里斯多德。他有一句被后人经常引用的名言:“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政治社会里的动物”,“城邦共同体的一分子,又是理性动物”。在中国,最早的是孔子,他也有几句被后来儒生经常引用的经典话:“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两人共同的观点是:把人性定位在政治社会里。所不同的是,亚里斯多德所定位的社会是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制,孔子所定位的社会是古中国的帝王专制。因此,①在亚里斯多德那里,人是公民,是平等参与社会活 动的政治动物,而不能像动物那样受他人“训练”,每个人仍然保持着自然权利潜能、智慧,具有“自我性”,而个人的自然权利潜能、智慧,即“自我”,只能在平等参与社会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在这种社会情况中,人又是理性动物,是有灵魂的。这就是“人是政治社会动物”的本义。至于亚里斯多德歧视奴隶和女人,那又是一说,此处不议。②在孔那里。人是“仁”,“仁”是“爱人”,人分为君子和小人,“爱人”是爱君子,忠君主。人不能平等参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君子治小人,无有小人治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都被定格在不同等级“三纲五常”里,各人都要安分守已地在自己的等级地位上,不得“僭越”等级。君主、君子都以“已欲”为尺度来衡量他人的所需所施。在这种状态中,权利、潜能、智慧的实现,个性、自由、平等、民主被“三纲五常”这块又大又厚的人为的理性坚冰封冻住,每个人都失去了“自我”以及天赋的自然权利。
2)德国思想家歪曲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人性论
黑格尔说:“我们在精神中找到了我们真正的身份。”“当精神生活被如此强调和加强时,个体就相应地变成无关紧要的东西……个体必须忘掉他自己。”这里的“精神”是黑格尔发明的产生宇宙的“对立统一”的“绝对精神”,落实到政治社里来,是君主的绝对意志。
马丁·海德格尔继续解释说:“从本质上讲,我们都是共同体特别是无此人的一分子,正是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学会了怎样成为一个个体,怎样成为一‘本真’的。”
他们都学着亚里斯多德的口令“从本质上讲”,但是他们所讲的都不是亚里斯多德那个“社会关系的我”,而是另一种“社会关系的我。”黑格尔讲是君主绝对意志“社会关系的我”,海德格尔讲的是回到农村家长制的“社会关系的我”,那些“社会关系的我”是“无此人”的,没有“自我”。他们所讲的那种“社会关系的我”,实际上与孔子所讲的帝王专制“社会关系的我”是同一商品,是君臣关系的我,是官民关系的我,我随时要为忠君去死,要为实现元首、领袖的意志去丧身,……一句话,“我”是专制政权那个庞大机器身上的一颗镙丝钉,驯服工具。“我”没有个人生命权,没有个人灵魂,“我”“无此人”,爹娘真是白生白养了“我”。他们都不是爹娘生养的自然人,没有任何自然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