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儿:关于“杰出的美国科学家几乎全都不信基督教”的调查统计
(2011-06-05 11:38:25)
标签:
科学家信仰基督教宗教无神论杂谈 |
关于“杰出的美国科学家几乎全都不信基督教”的调查统计
云儿
2009-02-11 [独立评论]
(回应“杰出的美国科学家几乎全都不信基督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4c0070100fm48.html)
心理学家刘巴(James H. Leuba)等人的研究,我以前也介绍过,具体情形可以看我以前写的《宗教小测验》及其答案,还有《诺奖科学家的宗教状况:Beit-Hallahmi教授的研究》(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f61b310100rsll.html)等等。
《自然》上报导的研究,试图重复当年刘巴的工作,只问了两个问题:你相不相信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你相不相信死后永生?问卷上两个问题都有特定的含义,跟基督教还不能等同。所谓“杰出的美国科学家几乎全都不信基督教”,是一种比较具有误导性的说法。
比如第一个问题,是否信仰人格化的上帝?当初刘巴的调查问卷里,问题大意是:你是否相信上帝可以跟人进行知识上和情感上的交流,也就是说,可以向他祈祷并预期能得到他的回应,该“回应”超出了祈祷者主观感觉与心理体验的范畴?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最后一句,“超出祈祷者主观感觉与心理体验范畴的回应”。很多科学家把它理解为,上帝会以超越心理体验,甚至违背自然规律的方式,干预这个世界,直接跟个人沟通对话,而这种对话是实际发生的,并非仅限于主观的心理体验。
因为这种理解,不少科学家都对这个问题作了否定回答,但是却在问卷旁边加注说明,自己信上帝,信基督,信救赎,不过却不是以你说的这种方式去信仰。例如一位物理学家就说,我信仰上帝,但我不认为上帝会以违背物理规律的方式干预这个世界。
刘巴举了很多此类回答作例子,并且作了分析,结论大意是,既然你不相信此处所定义的人格化上帝,那么,你信仰的就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格神,多多少少变成了对非人格神的信仰。很大程度上,非人格神可以说只是客观规律的代名词,或者只代表着一种心理体验、道德追求和精神寄托。他想调查的,并不是这种信仰,而是对传统意义上人格神的信仰。哪怕你是每周上教堂的基督徒,至少你不信这种人格神,你就不算是真正信神了。
刘巴后期致力于美国基督教会的改革。他相信人有信仰需求,而这种需求是完全自然和有益的。教会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这种精神追求,另一方面要避免传统的迷信和封闭,使得宗教信仰与现代科学和谐一致。
在我看来,如果严格按照刘巴的定义来看待对神的信仰,现代很多基督徒,恐怕都可以说成是不信神的。我举一个例子。基督徒网友安替,在《基督教不是万金油——说说我的见证》中作了这样的见证:
真正相信的只是一天晚上,那是大二了,因为什么事情我感觉到我的人生的所有的骄傲都被击垮了,我就跪下来说,主啊,救救我。然后就突然有醍醐灌顶的温暖和被拯救的回音。那时候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基督教最大的内核并不是说,“主在”,而是,“求主,主在”。....“祷告”是基督教的核心,凡事必先祷告。对于基督徒来说,祷告是很幸福的事情,每每我在安静处向主祷告的时候,人生就被稳稳地托住,好像孩子在母亲的怀抱。维特根斯坦说,凡是能说清楚的,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能说清楚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这是哲学家的态度,对于信仰者来说,无须沉默,祷告即可。
安替的见证,“醍醐灌顶的温暖和被拯救的回音”等等,说的都是心理体验,所言并未超出这个范畴之外。衡诸刘巴定义,是不是可以说,这段见证并不能成为安替信仰人格神的证明?
知道了刘巴定义的信神是什么,再来看有关调查,让我感到尤其诧异的,不在于有多少顶尖科学家不信人格神,而是在于,仍然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顶尖科学家,或者坚信人格神,或者拿不准信与不信,仅只表示怀疑。下表是《自然》上发表的上述调查结果,翻译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删去了:
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vey answers among“greater” scientists
人格神 1914 1933 1998
相信 27.7 15 7.0
不信 52.7 68 72.2
怀疑 20.9 17 20.8
永生 1914 1933 1998*
相信 35.2 18 7.9
不信 25.4 53 76.7
怀疑 43.7 29 23.3
(* 云儿注:此列数字原文如此,加起来远多于100)
我是在无神论教育中长大的,所以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大科学家,不能坚信人格神的不存在?
当然我个人也觉得,信仰如何,并不一定构成对科学研究的负面影响。写出《自然》上这篇报告的两位研究者,1999年9月号《科学美国人》曾介绍过其信仰,两位都是基督徒。一位是乔治亚大学的历史教授埃德华.拉森(Edward J. Larson),1998年因《诸神之夏》而获得普立策奖,他上的是乔治亚州雅典城联合卫理公会教堂;另一位是记者拉瑞.威杉(Larry Witham),身为路德宗信徒,他心安理得地信仰着刘巴定义的上帝。
2009-02-11 [独立评论]
(回应“杰出的美国科学家几乎全都不信基督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4c0070100fm48.html)
心理学家刘巴(James H. Leuba)等人的研究,我以前也介绍过,具体情形可以看我以前写的《宗教小测验》及其答案,还有《诺奖科学家的宗教状况:Beit-Hallahmi教授的研究》(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f61b310100rsll.html)等等。
《自然》上报导的研究,试图重复当年刘巴的工作,只问了两个问题:你相不相信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你相不相信死后永生?问卷上两个问题都有特定的含义,跟基督教还不能等同。所谓“杰出的美国科学家几乎全都不信基督教”,是一种比较具有误导性的说法。
比如第一个问题,是否信仰人格化的上帝?当初刘巴的调查问卷里,问题大意是:你是否相信上帝可以跟人进行知识上和情感上的交流,也就是说,可以向他祈祷并预期能得到他的回应,该“回应”超出了祈祷者主观感觉与心理体验的范畴?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最后一句,“超出祈祷者主观感觉与心理体验范畴的回应”。很多科学家把它理解为,上帝会以超越心理体验,甚至违背自然规律的方式,干预这个世界,直接跟个人沟通对话,而这种对话是实际发生的,并非仅限于主观的心理体验。
因为这种理解,不少科学家都对这个问题作了否定回答,但是却在问卷旁边加注说明,自己信上帝,信基督,信救赎,不过却不是以你说的这种方式去信仰。例如一位物理学家就说,我信仰上帝,但我不认为上帝会以违背物理规律的方式干预这个世界。
刘巴举了很多此类回答作例子,并且作了分析,结论大意是,既然你不相信此处所定义的人格化上帝,那么,你信仰的就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格神,多多少少变成了对非人格神的信仰。很大程度上,非人格神可以说只是客观规律的代名词,或者只代表着一种心理体验、道德追求和精神寄托。他想调查的,并不是这种信仰,而是对传统意义上人格神的信仰。哪怕你是每周上教堂的基督徒,至少你不信这种人格神,你就不算是真正信神了。
刘巴后期致力于美国基督教会的改革。他相信人有信仰需求,而这种需求是完全自然和有益的。教会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这种精神追求,另一方面要避免传统的迷信和封闭,使得宗教信仰与现代科学和谐一致。
在我看来,如果严格按照刘巴的定义来看待对神的信仰,现代很多基督徒,恐怕都可以说成是不信神的。我举一个例子。基督徒网友安替,在《基督教不是万金油——说说我的见证》中作了这样的见证:
真正相信的只是一天晚上,那是大二了,因为什么事情我感觉到我的人生的所有的骄傲都被击垮了,我就跪下来说,主啊,救救我。然后就突然有醍醐灌顶的温暖和被拯救的回音。那时候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基督教最大的内核并不是说,“主在”,而是,“求主,主在”。....“祷告”是基督教的核心,凡事必先祷告。对于基督徒来说,祷告是很幸福的事情,每每我在安静处向主祷告的时候,人生就被稳稳地托住,好像孩子在母亲的怀抱。维特根斯坦说,凡是能说清楚的,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能说清楚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这是哲学家的态度,对于信仰者来说,无须沉默,祷告即可。
安替的见证,“醍醐灌顶的温暖和被拯救的回音”等等,说的都是心理体验,所言并未超出这个范畴之外。衡诸刘巴定义,是不是可以说,这段见证并不能成为安替信仰人格神的证明?
知道了刘巴定义的信神是什么,再来看有关调查,让我感到尤其诧异的,不在于有多少顶尖科学家不信人格神,而是在于,仍然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顶尖科学家,或者坚信人格神,或者拿不准信与不信,仅只表示怀疑。下表是《自然》上发表的上述调查结果,翻译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删去了:
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vey answers among“greater” scientists
人格神 1914 1933 1998
相信 27.7 15 7.0
不信 52.7 68 72.2
怀疑 20.9 17 20.8
永生 1914 1933 1998*
相信 35.2 18 7.9
不信 25.4 53 76.7
怀疑 43.7 29 23.3
(* 云儿注:此列数字原文如此,加起来远多于100)
我是在无神论教育中长大的,所以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大科学家,不能坚信人格神的不存在?
当然我个人也觉得,信仰如何,并不一定构成对科学研究的负面影响。写出《自然》上这篇报告的两位研究者,1999年9月号《科学美国人》曾介绍过其信仰,两位都是基督徒。一位是乔治亚大学的历史教授埃德华.拉森(Edward J. Larson),1998年因《诸神之夏》而获得普立策奖,他上的是乔治亚州雅典城联合卫理公会教堂;另一位是记者拉瑞.威杉(Larry Witham),身为路德宗信徒,他心安理得地信仰着刘巴定义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