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陵东路

标签:
休闲旅游时尚文化历史 |
分类: 上海-散步 |
导读:
从1912
至
1929年,陆续新建上海法租界东端的金陵东路,赫然呈现出一派南国景象:道路的两边骑楼林立。这是上海唯一的一条独具特色的街道,两旁的建筑都采用一种岭南的特色街道景观
-
骑楼,这里原是法租界法大马路缘故,仿法式骑楼产生,具有避阳挡雨作用,沿街商店形成独特风景线。
金陵东路东起中山东二路,西迄西藏中路,辟筑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法领事馆设于此,故称领事馆路,中文译为“公馆马路”,又称“法大马路”,1943年10月更名:金陵路,1945年12月改名:公馆马路,是法租界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东段有法领事馆、法使馆、商务参赞办事处和新闻处,向西的雷米洋行,在公馆马路附近一带有大量的地产。外商企业亦集中于此,有通海实业公司、密晋饭店等。随着道路的西筑,至19世纪80年代,这里先后开设的商店,数量多,行业全。
20世纪初,金陵路商业日趋繁荣,从外滩到西藏南路的两侧商店密集。据光绪22年(1906年)《上海华商行名簿册》记载,金陵东路有商号192户,分属62个行业。后据1918年《上海商业名录》描述,共有163户57个行业。到1925年,金陵路商号又增加了文具仪器,金属材料,建筑材料,美术用品,酒楼,茶馆等,另外,进出口业也兴旺起来,拥有三星、大亨、元兴等洋号10多户。
1940年,金陵路上有商号已有256户,其中有:百货业、鞋帽业、绸布业、文化用品店、烟酒业、五金电器、银楼银行等等。抗日战争胜利后,金陵路商业又有发展,1947年有商号规模已达到358户,仅次于上海南京路的商业街。
上世纪20年代以后,路中段集中了50多个行业,200余家商店,各类商品应有尽有。西段因靠近大世界,多酒店、点心店。法商电车公司的
4 条有轨电车线路都驶往此地。后因法租界扩充,霞飞路 (今 淮海中路 )
崛起,商业日趋繁荣,金陵东路才逐渐成为了法租界第二条商业街。
四十年代上海,金陵东路上的协大昌陶器号及华洋杂货铺。
1920年,2路有轨电车,在金陵东路外滩右转弯,驶向十六铺终点站。
金陵东路174号,曾经是法租界麦兰总巡捕房(老北门巡捕房),
1863年法国人成立的管理上海法租界的市政机构,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黄浦分局原)址建造了公董局大楼。当时的公董局相当于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是旧上海法租界最高的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




麦兰捕房(老北门捕房):位于公馆马路、老北门大街转角(上图)。
小东门捕房:位于小东门外滩(今中山东二路269号)。
霞飞路捕房:霞飞路、葛罗路转角(今淮海中路235号)
中央捕房:卢家湾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卢湾公安分局)。
福煦路捕房:位于宝建路(今宝庆路1号,徐汇公安分局)。
贝当路捕房:(今建国西路648号,市检察院)。
法国领事馆(金陵东路2号),后来成了金陵中学所在地,那是幢很漂亮的二层洋房。1987年,领事馆被拆了,金陵中学被移到了金陵东路4号,原址则被翻建成了光明大厦。现在,金陵东路2号的门牌,已经是中国工商银行的所在地了,大门开在外滩方向。
金陵东路2号,原法国领事馆旧址,已拆除。
1950年,金陵路两侧洋行先后关闭,华商行号开始萎缩。1953年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控制批发业务,并以国营批发商业代替。市针织、纺织、
搪瓷批发部及其仓库先后建立。金陵路永胜路一带为绒线批发商聚集地。1956年公私合营后,金陵路一条街的商号进行网点合并、调整,淘汰一批香烛等不
合时代所需的商店。1958年金陵路商业街商店仅留下63户,分属14个行业。
上海最具风格的一条马路,骑楼建筑仿若置身于南粤街头。
金陵东路上有30%
商店具有专业特色的老字号,如:鹤鸣鞋帽、上海理发用具、黄浦广告装潢材料、明华灯具、上海眼镜贸易中心的无影眼镜、长城公司电讯 商品、咖喱鸡饭店等,源诚的潮式糕点、施尔美的妇女儿童用品、金鹤中老年用品、白天鹅男士用品、老紫阳观酱菜、华东不锈钢厨房用品、大中华家电、永顺祥礼品、上海珠宝玉器、工艺美术旅游用品、华艺戏剧服装、连长记的体育器材等。
1992年5月,黄浦区人民政府为繁荣金陵路商业街打出“中华牌”,第二次向全国招商,至年底商业网点为217户,协大祥绸布店安装自动扶梯,鹤鸣鞋帽商店在二楼辟精品商场,上海美发用品公司改为:大华文化用品公司,永顺祥礼品店改为:美丽华礼品公司,美丽华模特儿改为:通利
( 万里 ) 琴行等,与西藏路,南京路,外滩商业连成环区商业网络,被誉为:上海第二条南京路。
下图,感谢:@摄影师陆杰,上海影像志(982号)摄于1980
- 金陵东路。
一组上海金陵东路街景。
附:金陵中路八仙桥。
相关链接:
2013 - 04 -
18 于
西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