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2013-08-15 16:12:05)
标签:

2013杂志订阅

财经

订杂志

网上杂志订阅

第一财经周刊

分类: 杂志介绍

                    

    2014杂志订阅,《第一财经周刊》优秀文章分享:

    崔鹏在《第一财经周刊》上一期专栏中质疑了存在很长时间的一个说法:公司人不堪生活压力,逃离北上广'回到二线城市发展。他用机会成本分析方法分析了可能性,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付诸行动者与心动之间的比例也不超过1/20。我觉得他可能还高估了这个比例。我们以前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共识是:需要调查—下;而记者不管是看身边人还是去公司了解,感觉都廖廖无几。

 

    所以,这一次《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提及公司派驻中国雇员凶为不堪忍受北京的空气一E海的水污染而纷纷离开中国的时候,我们还是想到去了解--F,真实的情况到底怎么样。我们几位记者采访了不少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因为采访者大多都是到了钥还在中国工作的人,所以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所偏差,但从这些反馈看来,并没有传言那么在乎。

 

    了解的过程总是会有意外的收获。比如有派驻中国员丁.认为中国职场不再被看作一个特殊经历,派到北京、上海跟芝加哥或者巴黎没有什么两样。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新信息:如果反过未看,对于中国的本土员工来说,他们的本土经验也有助于未来的职业拓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员工在全球范围内就业也说明了这一点。

 

    这次《第一财经周刊》的意外收获还包括,就如同中国的父母会热衷于不惜代价选择学区房一样,他们选择离开中国的第一位的理由通常也是子女的教育、医疗和健康这些问题。所以,前一段有媒体以国际学校入学率下降为论据.来证明外国人正在大逃离,这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这可能更应该被视作一个高度集中的局部。有趣的一点还包括,对于在污染严重的中国工作生活表示最大担忧、并且往往成为这些员工最大压力源的,也是他们的父母。与前面提到的“逃离北上广”这样的问题联系起来看,我们或许可以判断,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可能更会发生在他们的子女教育和健康面临困境的时候。

 

    这个封面故事最后看起来很乐观。其一是被采访者传递的正面信息超过我们的预期,其二是他们对于未来似乎信心更足。我觉得有一位被采访者说得很好,中国现在不缺钱,技术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些并非是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用新能源替代火力发电应该不难。

 

    我也觉得不难。北方污染普遍认为火力发电是罪魁祸首,但中国的能源问题受制于垄断企业的利益,受制于火力发电所形成的庞大的、同时势力惊入的既得利益集团,所以我们至今看到的就是成熟的核能源在中国一直像是在试点,没有打算成为我们的新能源首选。面对污染源的解决,甚至很难说有一个哪怕是敷衍的时间表:从十二五规划看,全社会用电消费总量预计每年增长8%,但非化石能源供应和消费比例则以不超过3%的速度增长——我不认为这是一个让人乐观的规划。

 

    《第一财经周刊》的这篇报道体现在被采访者普遍的乐观预期——从发现问题严重到解决问题,20JL年的时间应该足够了。在人的心理感觉上,20JL年时间通常会给人一种“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漫长感觉。但是,如果是从现在回溯过去,20JL年也差不多就是弹指间——如果不正视问题,或者拖延而不解决,在呼吁或者等待之间,很快就过去了。最后贻误的是我们的环境,是人们的美好期待,当然还有乐观者的信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