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760838311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清中期哥釉鬲式水盂赏鉴
(2011-08-18 19:41:52)
标签:
水盂
鬲式
哥釉
文房
瓷器
景德镇
鉴赏
文化
分类:
收藏那些事儿
上半年获一个水盂,一直没好好打理,最近藏龙网搞《文房佳器话水丞》专题活动,正儿八经写了篇小文,加图转贴到这里,与同好共赏。
http://s16/middle/68f442a7haac640f9265f&690
http://s4/middle/68f442a7heabbe8fa85b3&690
一、鬲式水盂之命名
此种类型的水盂圆腹、直口,其器型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器身被内凹茎瓤分割为等分的三部分,并承以三乳足,颇似远古的鬲或无耳之斝,沿袭宋代鬲式炉的命名,故名为鬲式水盂。装饰仅见哥釉一种。
鬲,一种具有三个袋足的盛器,作为一种炊具在新时期时代便出现了。商周时期与鼎、簋等共同进化为青铜礼器,其中鬲的数量相对较少。在随后的千年里,就在这个器型慢慢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
南宋
龙泉
窑著名的鬲式炉惊艳般地显现在世人面前,使这一古老的器型又焕发新的光彩。从陶到青铜到瓷,从炊具到礼器到文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轮回。
http://s15/middle/68f442a7haac643861aee&690
二、哥釉鬲式水盂之年代
对于此类哥釉鬲式水盂的断代,清中期是大家所公认的。如果再具体一点,根据其哥釉的特征、酱口工艺和仿铁足的黑色护胎釉,基本可以定位在雍乾两朝,这些特 征都是可以与年代明确之其他器型比照的。从我所见的近10个哥釉鬲式水盂,也偶有带乾隆款者,但雍正款者未见。嘉庆以后,哥釉的质量明显退化,且不再醉心 于生产此等奇技淫巧而又工艺复杂之小器,故一般认为乾隆是该器型的下限。
三、哥釉鬲式水盂之工艺特征
工艺特征至少可以包括成型工艺和装饰工艺两个方面。
之前,我一直认为此类器型是拓坯成型的。但由于所见之鬲式水盂器型多有高矮胖瘦之出入,且细观我这件藏品,内壁无拓坯之痕迹,倒有泥片相接之修痕,我开始怀疑这一器型竟是镶接成型的,若果如此,此等小件颇为不易。
装饰上是典型的仿宋哥开片与紫口铁足之工艺。哥釉的底釉常有白与灰两种呈色,较肥润,烧成不理想时也有赖釉、斑点等特征。开片则分大开片与小开片两种,精 致者复模仿哥窑金丝铁线的特征,将纹片染成黑、黄两色。“铁足”一般通过在乳足上加饰黑色护胎釉做成。“紫口”有酱釉和黑色护胎釉两种,酱釉与雍乾哥釉
笔筒
常见之酱口类似,黑色护胎釉则同乳足之护胎釉。也有哥釉施至口沿,不作紫口者。
为实现釉面之开片,胎骨为特制的哥釉胎骨,有白胎和灰胎两种。所谓白胎,非常见的
青花
胎,而是类似于钧釉器等颜色釉品种的胎质,稍粗率,不若青花胎细腻致密,抑或略微闪黄;灰胎则是在白胎中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紫金土,以达到仿哥釉香灰胎的目的。
四、哥釉鬲式水盂之赏鉴
上述工艺特征之不同,实已蕴含器物档次之高低,一般认为具大开片、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并灰胎者为高。由于此器属仿宋哥品种,署上青花款倒多少有些显得多 余,似有降低器物档次之嫌。另外器型之饱满匀称、釉质之肥腴、茎瓤之工艺周正也是一件上乘器物所必须具备的。相反地,器型过于臃肿或宽矮、釉质不均净、开 片不硬朗或过于琐碎,都非佳器。我对我这件藏品的评价是上中之品。
哥釉鬲式水盂的
鉴定
与同期哥釉器的鉴定方法相似,除胎质、釉质与纹片外,护胎釉和酱口的特征也应参考,当然成型工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幸此类器物目前所见仿品甚少,或许也与其制作之不易、且产品限于民窑器而价格不高有关吧。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明清瓷器品种鉴赏——景德镇明清瓷器品种大全1:概述
后一篇:
捡漏,正餐之外偶尔的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