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你被你的自以为骗了多少次

(2014-02-26 14:15:57)
标签:

杂谈

(毛白杨) 从四月咖啡出来的时候已是下午5点左右,掏出手机,刷下微博,发现有人给我私信,问了些有关塔罗占卜的问题,然后问我是不是心理医生,我告诉她,确切的说应该是心理咨询师,因为这两个称谓虽然只是几字之差,意义上千差万别。接着她又说,感觉上我不像心理咨询师,因为和她以前见过的不一样,这话实在有趣,让我在回家的路上反复琢磨。

再说一件事,每每做咨询的时候,前期咨客刚坐下,我大致统计了一下,至少有百分之四十的人会首先发出一句感叹“你这么年轻啊”,弦外音无非“行不行啊,有没有经验啊”。但事实证明,无论在我面前的咨客年龄看上去多老道,咨询结束后,我们是可以建立足够的信任关系,那种初相识的不确定一扫光。

然后再说个笑话,第一次参加三峡晚报组织的情感实录周年读者见面会,我作为情感栏的专家受邀参加,刚进去没多久,一位老者走上来,紧握我的手很是激动的说“毛白杨原来是你,读你文章那么久,一直以为你是个年纪很大的男人”。

这三个例子举出来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是不是在卖弄我青春的脸,其实绝非如此,我不是特别的年轻,和所有正常人一样有着正常的衰老速度,但为什么不同的场合,都会有相同的问题丢给我,后来我回想起我的老师,那些精神分析界的前辈,也不是个个老态,甚至说比实际年龄也略显年轻,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专业功夫以及和咨客交流的能力。

不得不提一下我的老师曾奇峰,他曾经告诉我们,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对于考心理咨询师证到底是该严格还是宽泛形成了两种声音,学院派主张严,另外的一边认为应该鼓励大家来学,我的老师已然是学院派里的精英,但他的思维绝对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提倡让所有人都能来学,哪怕踩三轮的都可以考这个证,那样说明全社会对心理的关注,这样才有意义。结果遭到所有学院派的反驳,于是曾老师挑衅的说了句,你们这么严格的考核,不就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证吗,你们以为是考哈佛吧。

举这个例子好像看上去和上面的无关,其实是一个道理,比如私信问我问题的朋友,在她的思维里,一定对心理咨询师的认知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者说是她自己建构的一种模式。又或者是部分来访找我做咨询的咨客们,他们是把我和老中医挂钩了,认为都是看病,越老才越有经验,殊不知老顽童足够老吧,心智和孩童有什么分别,最后是那位紧握我的手,激动感叹的读者,他应该是一部分读者的代表,在未见到我之前,他们把这个长期写心理点评的人和四十岁左右的男人直接画了等号。

所以可见人心有多么的善巧和欺骗性,它让你建构一套你以为是接近真实的模式,然后误导你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但其实真实和真理一样,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换言之,真实不是一个定数,而是无常善变,不按你认为的常理出牌的。结合现实一点说,比如爱情,其实很多时候的美好,随着交往的加深,你会慢慢发现你爱的很大一部分是你的想象,你虚化了很多优点在对方身上,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他变了,其实他一直都是他,改变的是你,时间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把你从自己约定俗成的思维里慢慢拉出来,让你看到了真正的真相。

所以心理咨询师可以是一名塔罗占卜师,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有年轻的脸蛋,注意,我的重点不是心理咨询师应该有怎样的外形,而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活的灵动一点,行走于世,已然很累,思维上再被套上太多模式化的东西,除了误导自己的判断,也会活的没有生趣。

事物的外在和实质从来都没有一个你以为的定式,你的以为只是你意识的投射,而你的意识并不是次次精准。再者,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外界能多姿多彩,各种变幻,以满足自己对新鲜的需求,却在对人对事的上抱持一种不能打破的僵化思维,如此的内心冲突是不是可以稍微置换一下,因为外在环境是无法天天变换的,所以我们会觉得生活久了平淡如水,但我们内心的意识恰恰是能够调整的,努力让自己的大脑跳跃一点吧,当你学会时不时能不按常理出牌的考量生活的时候,你也不会轻易被生活像按常理出牌一样把你甩出去。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关注逸杨心理工作室工作室,轻扫上面的二维码,或者动动您轻巧的手指,添加关注:

官方微信:yyxlgzs206或逸杨心理工作室

心理热线:18671718833

心理Q Q:298438403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