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焦灼又疲惫的青春
(2013-05-08 23:44:14)
时过境迁这么多年,前日接待一位来访者,也不过高中年纪,整个咨询做完,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场黑色幽默的谈话,来访者看到周围同学连午休都在做题。中午去食堂的路上,正值五月,阳光洒在校园的树枝间,落到花瓣上,她想细嗅一下花的气息,这该是多美好的心态,可旁边的同学跑上来,近乎斥责的说道,你怎么还看花啊,快吃饭,吃完饭看书去。于是我的来访者变的非常焦虑,她本身一直名列前茅,之前那些年,她和学习之间也是良性互动,友好关系,结果如今却被老师的高压政策,同学们近乎畸形的状态,弄得很烦躁,最后她干脆把对同学们做作的方式,和老师冰冷的教育理念生出的厌恶感转投到学习上,按她妈妈说的,她已有一个月不想再去学校了。其实是她的同学和老师有些病态,她却因自己无法做到且认同这样的病态而愧疚,她不断问我,“我中午午休,没有像别的同学那样看书是不是很懒,我想在校园里欣赏一下花,是不是很不上进”。这个提问就好像把一个健全的人放在残疾人里,时间久了,她觉得自己四肢健全是多么的不健全,应该少点什么才完美。
当然,老师会说自己的业绩和学生成绩挂钩,不得已为之。但即便如此,你们也有年少过,在花开的年纪,除了书本还是书本,甚至还要附加你们极度夸张的胁迫政策,柔软又美好的心灵在这个阶段正是成长最佳期,人格的健全,认知的正确,内心的美好,品德的完善,全被畸形的人与物扼制,忽略,于是大脑的知识足够了,内心却白痴了。再到大学,我们就看到了这些众生像,因嫉妒而投毒,因不满而灭杀,因情爱就自我毁灭,如是种种,难道这就是我们培养那么多年以后想要收获的果实吗?
13岁少女肢解同学的案件,再次把心理健康,内心的成长这些看似形而上,却比单一的学习更为深远,更有意义的课题冷峻的抛了出来。花开的年纪,书本知识理应只是做为一个健全的人的一部分,而非唯一,这个阶段的内心是需索的,开放的。人的大脑有记忆,细胞亦是如此,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你投射出去的和折射回来的终将如出一辙。如果始终只有不美好的东西被释放,被传递,那么沉淀下来,就会转化为心灵的疼痛,待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天,它一会为以最扭曲最血肉的方式呈现在所有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