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梦是潜意识的反应,即便没有学过任何心理学,我们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读完初中后的很多年,每次做噩梦百分之六十都会有初中班主任的身影。和其他同学交流后,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有此感,于是就更肯定了一点,内心的成长在很小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那时旁人投射给我们什么,尤其是不愉悦的,必定会像湖底的沉渣,多年以后陆陆续续泛上心头,所以当很多人说青春多美好,我不反对,但却一定要删掉初中的那部分暗黑记忆。
突然想到我的班主任,缘于近期的新闻13岁少女肢解同学,以及前几日做过的一次咨询。都是关于青少年成长的。中国的教育体制本身就有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以为现在多少还是会有些改变,不会如当初我的班主任那样,只关注学习,每分每秒都必须要看见学生处于伏案状态,比如英语听写没过关的学生,她遇到了,必怒火冲天,以震撼人心的声音怒吼,怎么又是你们这一群人。在她的眼中,不允许差生或中等生的存在,只有优等生。但即便是面对优等生,她也丝毫不会有人文关怀,这就是我的那个时代,只有冰冷严厉甚至恐惧的怒吼,没有温暖,也没有任何来自心灵的引导。
时过境迁这么多年,前日接待一位来访者,也不过高中年纪,整个咨询做完,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场黑色幽默的谈话,来访者看到周围同学连午休都在做题。中午去食堂的路上,正值五月,阳光洒在校园的树枝间,落到花瓣上,她想细嗅一下花的气息,这该是多美好的心态,可旁边的同学跑上来,近乎斥责的说道,你怎么还看花啊,快吃饭,吃完饭看书去。于是我的来访者变的非常焦虑,她本身一直名列前茅,之前那些年,她和学习之间也是良性互动,友好关系,结果如今却被老师的高压政策,同学们近乎畸形的状态,弄得很烦躁,最后她干脆把对同学们做作的方式,和老师冰冷的教育理念生出的厌恶感转投到学习上,按她妈妈说的,她已有一个月不想再去学校了。其实是她的同学和老师有些病态,她却因自己无法做到且认同这样的病态而愧疚,她不断问我,“我中午午休,没有像别的同学那样看书是不是很懒,我想在校园里欣赏一下花,是不是很不上进”。这个提问就好像把一个健全的人放在残疾人里,时间久了,她觉得自己四肢健全是多么的不健全,应该少点什么才完美。
当然,老师会说自己的业绩和学生成绩挂钩,不得已为之。但即便如此,你们也有年少过,在花开的年纪,除了书本还是书本,甚至还要附加你们极度夸张的胁迫政策,柔软又美好的心灵在这个阶段正是成长最佳期,人格的健全,认知的正确,内心的美好,品德的完善,全被畸形的人与物扼制,忽略,于是大脑的知识足够了,内心却白痴了。再到大学,我们就看到了这些众生像,因嫉妒而投毒,因不满而灭杀,因情爱就自我毁灭,如是种种,难道这就是我们培养那么多年以后想要收获的果实吗?
13岁少女肢解同学的案件,再次把心理健康,内心的成长这些看似形而上,却比单一的学习更为深远,更有意义的课题冷峻的抛了出来。花开的年纪,书本知识理应只是做为一个健全的人的一部分,而非唯一,这个阶段的内心是需索的,开放的。人的大脑有记忆,细胞亦是如此,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你投射出去的和折射回来的终将如出一辙。如果始终只有不美好的东西被释放,被传递,那么沉淀下来,就会转化为心灵的疼痛,待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天,它一会为以最扭曲最血肉的方式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时过境迁这么多年,前日接待一位来访者,也不过高中年纪,整个咨询做完,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场黑色幽默的谈话,来访者看到周围同学连午休都在做题。中午去食堂的路上,正值五月,阳光洒在校园的树枝间,落到花瓣上,她想细嗅一下花的气息,这该是多美好的心态,可旁边的同学跑上来,近乎斥责的说道,你怎么还看花啊,快吃饭,吃完饭看书去。于是我的来访者变的非常焦虑,她本身一直名列前茅,之前那些年,她和学习之间也是良性互动,友好关系,结果如今却被老师的高压政策,同学们近乎畸形的状态,弄得很烦躁,最后她干脆把对同学们做作的方式,和老师冰冷的教育理念生出的厌恶感转投到学习上,按她妈妈说的,她已有一个月不想再去学校了。其实是她的同学和老师有些病态,她却因自己无法做到且认同这样的病态而愧疚,她不断问我,“我中午午休,没有像别的同学那样看书是不是很懒,我想在校园里欣赏一下花,是不是很不上进”。这个提问就好像把一个健全的人放在残疾人里,时间久了,她觉得自己四肢健全是多么的不健全,应该少点什么才完美。
当然,老师会说自己的业绩和学生成绩挂钩,不得已为之。但即便如此,你们也有年少过,在花开的年纪,除了书本还是书本,甚至还要附加你们极度夸张的胁迫政策,柔软又美好的心灵在这个阶段正是成长最佳期,人格的健全,认知的正确,内心的美好,品德的完善,全被畸形的人与物扼制,忽略,于是大脑的知识足够了,内心却白痴了。再到大学,我们就看到了这些众生像,因嫉妒而投毒,因不满而灭杀,因情爱就自我毁灭,如是种种,难道这就是我们培养那么多年以后想要收获的果实吗?
13岁少女肢解同学的案件,再次把心理健康,内心的成长这些看似形而上,却比单一的学习更为深远,更有意义的课题冷峻的抛了出来。花开的年纪,书本知识理应只是做为一个健全的人的一部分,而非唯一,这个阶段的内心是需索的,开放的。人的大脑有记忆,细胞亦是如此,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你投射出去的和折射回来的终将如出一辙。如果始终只有不美好的东西被释放,被传递,那么沉淀下来,就会转化为心灵的疼痛,待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天,它一会为以最扭曲最血肉的方式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前一篇:花开花败,皆在人心--咨询有感
后一篇:花开花败,皆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