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肖耳文摘】从“刺儿菜”说到陶渊明《责子》诗

(2016-06-26 16:22:54)
标签:

谜会

教育

历史

文化

分类: 【肖耳文摘】
 从“刺儿菜”
   说到陶渊明《责子》诗
                                                  肖  

 郭少敏新有一谜获奖: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湿地公园植物)刺儿菜   

 “刺儿菜”是小蓟的别名,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抗菌、抗突变的作用。将这种虽常见于天南地北田间地头,却很少有人拿正眼看它,且有着近30个别名的野生小草名入谜,除了植物学、中药学专家或许要研究,那就是某单位某社团组织的专题创作征稿了——其实,这个底材还是挺有“谜意”滴,最低也证实了孔老夫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就特意来解剖一下老鹰的这条谜。

 谜面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责子》篇。“”,陶俨;“宣”,陶俟;“”,陶份;“端”,陶佚;“通”,陶佟。依出生先后、年龄大小之序,为渊明五个儿子的乳名。这五子或懒惰成性,或不爱文术,或不识数字,或只知玩耍,均为低能之辈,淘气至极,因此令渊明头大,断了无限企望,只得哀叹“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按诗题“责子”和这几句诗的直接表意,谜底正可释作“指责儿子们笨而无用”。其中“刺”字不做“讽刺”解,因为“讽”不合父子间常情,而“刺”也正好有一义是“ 指责批评”,如《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至于“菜”字,原来流行于山东西南菏泽一带方言中的意思本谓笨拙不灵活”,现今网络语言中更加深了“没用、无能”的涵义。

 本谜是运用拢义归纳法来制成的。此法一般是先在谜面上铺陈、罗列现象,铺陈、罗列的同类现象越多越妙,归至谜底则总结规律、揭示本质,铿锵有力,一锤定音。长面的好处,只有在此法中方得尽数凸显,遂致一气贯注,痛快淋漓。以此可知,构撰谜面的长短悉由谜底的扣合思路而定并非所有谜面都越短越好也不是所有长面皆为人诟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话难对笨伯、菜鸟之流者言。

 倘若缘面及底,底“刺儿菜”三字,一一对释,自然在理,似已铁定;然对于“刺”与“菜”字,陶潜的后辈诗人们仍有异议。请看:

 杜甫在《遣兴》中写道:“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这是说,陶渊明虽是避世隐居,但也并未进入忘怀得失的境界,他对儿子品学的好坏,还是那么关心的。

 苏轼也在《和顿教授见寄用除夜韵》里说:“我笑陶渊明,种秫二顷半。妇言既不用,还有责子叹。

 但苏门弟子黄庭坚却在《书陶渊明责子诗后》中说:“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同恺悌)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耳,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因此当代北大教授、国学大师袁行霈于其著作中特别提到

 “渊明期望于诸子甚高,而诸子非僶俛(成按:同“黾勉”,努力、勉力)于学,盖事实也。然渊明并不过分责备之。失望之中,见其谐谑;谐谑之余,又见其慈祥。一切顺乎自然,有所求而不强求,求而得之固然好,不得亦无不可。渊明处世盖如是而已。”(中华书局《陶渊明集笺注》306页)

 此外像杨勇的《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2007版),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2011修订本),王叔岷的《陶渊明诗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版)等,也大都持此观点。

 下面权当一次文抄公,再抄一段度娘的详细评论:

 杜甫的意见是认为《责子》此诗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予以否认,细味此诗并联系其它作品,似乎杜甫的意见还不能完全否定。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作者另有《命子》诗及《与子俨等疏》,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陶渊明虽弃绝仕途,但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脱离文明、放弃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还有种种常人之情,对子女成器与否的挂虑,就是常情之一。杜甫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此诗的。但是,杜甫的理解又未免太认真、太着实了些。批评是有的,但诗的语句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出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读者读着时忍俊不禁,可以想见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不妨说,这是带着笑意的批评,是老人的舐犊情深。这样看来,黄庭坚的体会又是颇为精妙的。  

 如再回想老鹰的另一条谜“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当代经济学家)郎咸平”,同面异底,谜底“郎”作“儿郎”;不用“刺”字,但易“菜”为“平”,又用一“咸”字拢括整个面句。这一来,是否更公允祛疑,更符合中庸之道,更能表达出陶渊明的内在思想情趣呢?

 围绕此谜可以通过细致观察古人对待子女的期许与教育态度方式方法给今人以不尽的思索和启发。至于谜作者如老鹰辈,也就从根本上杜绝“郎咸平”甚至“刺儿菜”的声音再发自自家肺腑了。

                                    (2016年6月2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