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札记

(2023-06-28 08:58:18)
分类: 家事家史


20234月下旬,马家坡儿的志伟长辈用微信发来了《静宁马氏又叫“白眉世家”的来历》一文,因其记述静宁马氏家史颇有新意,我忍不住陆陆续续阅读了好几遍。

文章是一位名叫马奔的甘肃静宁人写的,他从马姓诞生以来的第一世,一直写到第十七世。全文是围绕着马良的身世而写的,作者虽然没有自报家门,但我还是认为,马奔应该也是“白眉世家”的子孙后代。

我之所以说这篇文章有新意,一是他把我们马氏第一世始祖赵奢至第十六世远祖马良的世系关系写清楚了(我们的《族谱》只记载了马氏第一世至第十三世的世系传承情况);二是文章把我们的远祖马良为什么居住在襄阳宜城的原因说清楚了。

我们所知道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以后,由于春秋战国数百年来天下纷争,战乱不止,关中地区同中华大地上的各诸侯国一样,到处生灵涂炭,人口锐减。为了改善大秦帝国的首都咸阳人口太少,经济凋敝的颓废现状,防止被灭掉的六国旧贵族远离京城,图谋造反的残酷现实,秦始皇下令六国的旧贵族及其家人,必须迅速迁徙到大秦帝国的首都咸阳居住。

作为赵国旧贵族赵奢的后代——邯郸马氏家族的第三世孙马兴等人,也不由自主地遵循秦始皇的号令,携家迁往咸阳。不久,马兴即被大秦始皇帝封为武安侯。

马奔的文章说:······到了第七世马通,曾任西汉王朝的黄门郎、侍中、重合侯。后来,由于何罗谋反一案,马通也被牵连其中,因而在汉武帝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马氏家族被从咸阳迁往扶风茂陵成欢里(今陕西省咸阳市所辖兴平市,下同),自此称为扶风马氏。

到了马氏第十六世,马良弟兄因何缘故又离开扶风茂陵成欢里,迁到湖北襄阳宜城了呢?

马奔在其文章中说“······十五世,马日磾(?——194),居茂陵成欢里,子五:静、通、季、良、谡。

十六世,马良,字季常,居扶风茂陵成欢里。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汉灵帝中平四年生,蜀汉昭烈章武二年殁(公元187——222年),于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五月,冤夷腾公三族时,避居襄阳宜城。”

上文用白话说就是:······第十五世,马日磾,生年不详,去世于公元194年,居住在扶风茂陵成欢里。共有五个儿子,分别名叫马静、马通、马季、马良、马谡。

第十六世马良,表字季常,居住地在扶风茂陵成欢里。

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马良生于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去世于蜀汉昭烈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在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五月间,曹操冤杀马腾家族三代人时,同为亲族的马良弟兄,为了躲避灭门之祸,匆忙逃离扶风茂陵成欢里,躲避到襄阳宜城(今湖北省襄阳市所辖宜城市,下同)乡下居住。

在这篇文章的激励下,我又阅读了《三国志》的相关章节,从而知道了曹操当年冤杀马腾家族三代人的来龙去脉。

马腾是东汉早期名将马援的后代,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期间,马腾是西凉(又称凉州,今甘肃武威)的军阀头目,后来由曹操安定抚慰,归顺朝廷,为保卫关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举荐他进入京城,被汉献帝先后封为卫尉、征西将军、槐里侯。

让曹操不能容忍的是,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腾的儿子马超竟然起兵反抗曹操,最后甚至投靠了蜀汉刘备。曹操为此十分恼怒,不但杀了马腾夫妇及其两个儿子,还杀了马腾家族上下三代共计二百多口人(与《三国志》记载不同的是:小说《三国演义》和京剧、秦腔里的《反西凉》折子戏中,都说是曹操先谋杀了马腾,马超才开始反抗曹操,最后投靠刘备的。孰是孰非,亲人们自己判断)。

马良弟兄原本是旧贵族子弟,估计都是读书人。逃到宜城乡下后,同普通人家的青年相比,自然会如鹤立鸡群,与众不同。因此,《三国志》在记述马良时说,他们弟兄五人,都很有才干、名气。在当地乡村流传着“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伯常、仲常、叔常、季常、幼常这‘五常’中,白眉毛的马良最有才干)”的顺口溜。

《三国志·马超传》对于这件事是这么记述的:“······章武二年卒,时年四十七,临没上书曰:‘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唯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

这段文字的白话是:马超是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去世的,享年四十七岁。临去世前给皇上刘备写信说:“我家门的宗亲二百多口人,被曹孟德杀得几乎绝净了,只有我的堂弟马岱,作为马家血脉的继承人,现在把他托付给陛下,除此之外,我再没有别的请求了。”

马超、马岱和马良、马谡都在蜀汉刘备朝廷里做事,而且他们怀才得遇,地位显赫。各司其职,独当一面。马超在正史《三国志》武将中的地位,仅次于关羽、张飞;马良是副宰相,马谡是将军(后因违反军令,导致街亭失守而被诸葛亮斩首),马岱后来也是将军。

让人不解的是,他们四人一起同朝共事时,马良、马谡自扶风茂陵逃到襄阳宜城还不到十年。按理说,他们与马超、马岱是同祖、同宗、同根、同乡,相互之间一定十分熟悉。但《三国志》记述他们的事迹时,却从未提及他们之间的亲情关系。而且《三国志》记载马良、马谡的籍贯时,说他们是襄阳宜城人。马超即将去世给刘备上书时也说:我马家只有我的堂弟马岱作为血脉继承人了。

他们为什么是亲而不认亲?马超为什么临终之际要这么说?我想,这也许与那场血雨腥风的劫难有关。他们四人都因那场劫难而惊魂未定,加之依据三国当时的行政版图,襄阳宜城属于曹魏管辖,马良、马谡的家人还在襄阳宜城乡下居住。为了免生后患,确保大家的人身安全,他们才这样心照不宣地低调生活,小心谨慎地度过余生。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群雄割据的战乱年代,文臣武将们选择主人时朝秦暮楚,改换门庭,那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再退一步说,就算马超投靠刘备“有罪”,马家其他老小二百多口人何罪之有?也被牵连在内,成了“株连罪”的刀下鬼。曹操被世人骂为奸雄,岂能没有原因呢!

马奔的文章最后说:“十七世之后的马氏,具体是哪一支发展为元末明初静宁马氏一世祖马世荣,其中支蔓繁多,很难详考,不敢妄加推测。”

按年代算,自十七世马秉(大约公元250年左右)到元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马公世荣迁居静宁时止,本支马氏家史中断了约1100年。

从《静宁阜民坊马氏族谱》的零星记载看,在北宋仁宗时期,马良后裔为朝廷部臣,曾于英宗治平年间任节度使,率兵征服西夏,凯旋之后,镇守西北。在此期间,由于战事频仍,军情紧迫,行军打仗,居无定所。因而遗失了作为马良后裔的家史资料(或许就是《家谱》),致使后代们连时任节度使祖先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后代们对于自己是马良后裔,坚信不移,从未动摇。自元、明时期一直流传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静宁县城的“白眉世家”牌坊和“马氏祠堂”里供奉的马良神位,就是静宁阜民坊马氏即马良后裔的铁板钢证。

本支马氏家族遗失的那部分家史,导致我们的谱系不能完全贯通,成为本支马氏家史的一大缺憾。静宁阜民坊马氏家族的子孙后代中,一定有人会在不远的将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弥补这一缺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