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桓公与轮扁对话读后感

(2013-10-04 08:04:01)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手札记

    《庄子·天道》里记述了齐桓公与一个叫做轮扁的木匠的对话,内容十分精彩,值得慢慢品味,认真思考。他们的对话如下(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他放下手中的槌子和凿子,上堂问桓公道:“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呢?”桓公说:“是圣人的书。”轮扁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答:“已经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在读书,做轮的工匠怎么敢随便议论!能说出道理还可以原谅,若说不出道理,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从事的工作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制作轮孔时,轮孔太松则轴容易放进去但不牢固;轮孔太紧就滞涩,轴难放进去。要使轮孔不松也不紧,就必须掌握得心应手的技巧,这种技巧,我无法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继承,所以,我已经七十岁了还在制作车轮。古人和古人难以传授的东西都由于人死而消失了,那么您所读的书,岂不是古人留下的糟粕吗!”

    轮扁的话一小部分说对了,一大部分却没有说对。理由是:流传到世上的书,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都是已经死了的人著的。而这些书之所以成为历史的典籍,是因为它还能给活着的人提供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方法。人们之所以爱读它,说明它完全能够为活着的人提供这些需要。所以说,轮扁非议齐桓公读的是“死人的书,是糟粕”的观点是偏激的。说他说对了一小部分,是因为有些技巧性很强的技能,那的确是精巧之人的专利,即使是他最亲近的人,学者认真地学,教者又渴望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但最终有的人还是学不到手的。在许多人看来,它真的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秘。但就绝大部分技巧而言,事实不是这样。时代发展到今天,我国古代很优秀的绝大多数技巧现在不但继承下来了,而且有所改进,有所发展和创新,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