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模糊圈

标签:
数码摄影模糊圈概念及成因 |
分类: 摄影杂谈 |

不妨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模糊圈”的概念。大家可以想象在远处有一个点光源,比如一个灯泡也好,一个聚光灯也好,甚至夜晚天空中的一颗星星也好,这个点光源的形状我们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面向这个点光源按下快门,在照片上必定会留下一个亮点。如果镜头的焦点恰好落在点光源上,那么它在在胶片或感应器元件上就会形成一个亮点;而如果镜头的焦点偏离了这个点光源(也就是说合焦靠前或靠后了),而且相差足够距离的话,那么在照片上就会留下一个模糊的斑点;当焦点和点光源的距离相差到一定程度时,拍摄出来的照片就无法准确地分辨处这个斑点到底来源于的是一个“点”还是一个“圆”了。我们通常就把这个斑点的直径称作所谓的“模糊圈”。——“模糊圈”的原意,也有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说,对照片上的物体究竟是“点”还是“圆”感到模糊的意思(下面三张照片都是带有典型模糊圈的成像照片)。
实际上模糊圈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点光源,也包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所拍摄的一切。显而易见的是,如果镜头的焦点偏离被摄物体,成像就非常模糊,如果焦点刚好落在被摄物体上、或离被摄物体比较近,图像就非常锐利。
从另一个方面说,模糊圈的大小也与最终照片的尺寸,以及观看者与照片的距离相关。最终照片放得越大,模糊圈越小,或者说观看者离照片越近,模糊圈越小。
那么模糊圈到底有多大呢?通常认为,35毫米标准胶片的模糊圈为0.03毫米,也有人认为是更精确的0.025毫米。但是对于数码相机来说,由于绝大多数数码相机的成像元件(CCD或CMOS)的尺寸小于35毫米底片。因此,如果将数码成像和胶片成像放大到同样大小进行比对,数码的放大倍率将大于胶片的放大倍率。因此,数码相机的模糊圈应小于胶片相机。
比如,我们已知35毫米底片的模糊圈为0.03毫米。而尼康D2x的裁切系数为1.5,因此,D2x的模糊圈大小为0.03÷1.5=0.02毫米。其它相机可以依此类推。
模糊圈越小,对焦就要越精确。因此,如果我们以相同的距离,相同的光圈,拍摄同一个物体的话,数码照相机的景深一般要稍小于胶片照相机拍摄出来的实际效果。
总结:要想让拍出来的照片具有模糊圈效果的话,前提是拍摄主体的背景必须具有相对小而亮的点光源(或反射光),点光源越多,模糊圈就越多;景深越浅模糊圈效果越明显;当点光源处于远处临界点时就会越清晰。
当然,专门为了展示模糊圈而开展的任何拍摄是毫无意义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朋友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