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脸”、“黄脸”与“绿脸”

(2011-12-23 05:48:12)
标签:

数码摄影

现场光线

衍射光

原因及对策

分类: 摄影探讨
“红脸”、“黄脸”与“绿脸”

今天与大家探讨一个我们在日常摄影中会经常遇到的情况,比如我们在一些特定的场合给朋友拍照时,常常会碰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本一张正常的脸,一下子成了“红脸”,“黄脸”、“白脸”和“绿脸”,尽管不十分的刺眼,但总让人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下面一组照片就是比较典型的三张——“红脸”、“蓝脸”和“黄脸”(“红脸”照片由沙皮老师提供)

“红脸”、“黄脸”与“绿脸”

下面就是对上述情况的(探讨)分析与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生成的原因

我们所看到的上述照片上人物脸部的颜色都与正常人脸的颜色是绝然不同的,无论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也许您会觉得这样也挺好看的。从艺术及色彩效果上您可以这样认为,但从数码摄影的色彩真实还原角度上来看,显然是不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上面这样的现象呢?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受主光源影响。受拍摄现场主光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人物脸部色彩改变原色的主要因素。比如我们在室内使用的是白炽灯照明时,通常人物脸部(包括所有场景)均为显现绛红色;在紫色光源的照射下,人的脸部就会显现蓝紫色。这种情况在舞台摄影、室内摄影中是最为明显的。

2、受反射光影响。这种现象在室内拍摄最为明显,但在室外拍摄时,尤其在大面积单一色彩的反射下,人脸色彩难免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比如我们到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姑娘特别喜欢仰坐在宽阔的草坪上让朋友或家人拍照,当天气晴好时,拍出来的人脸那就是一张正宗的“绿脸”。这些现象的出现,就是属于被摄体受拍摄现场草坪反射光的影响。

3、受服饰颜色影响。我们在任何拍摄现场,可以说光源无处不在,尽管被摄人不是光源,但在主光源的照射下所产生的二次光源——反射、折射光同样是无处不在。不知您注意到没有,尤其是被摄体人物的上衣颜色对人物的“变脸效应”尤为突出。当您穿着鲜红的上衣时,包括鲜红的围巾时,摄下的照片上,您肯定是一张大“红脸”;当您穿着鲜绿色上衣时,那摄下的照片上,您肯定是一张大“绿脸”……这就是受人物服饰颜色的影响所造成的。

二、克服的办法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说在这种情况下拍摄出来的照片都不好看,有的还挺养眼的,但至少说是不真实的。如果出现无法接受的脸部色彩时,那总得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具体的解决办法如下:

    1、室内拍摄

    为了改善上述情况,当在室内拍摄时,您应该善于和合理发挥照相机的闪光功能。这里需要说明的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当使用(单反)照相机的外置闪光灯时,由于照相机的外置闪光灯绝大多数都具有TTL模式,这种模式是能够依据照相机的实际曝光量来输出闪光亮度(指数),通常效果比较明显,是一种比较好的补光方式;二是当使用(傻瓜照相机,含业余级及以下的照相机)内置闪光灯时,由于内置闪光灯基本不具有TTL功能,此时您一定要控制好拍摄距离,而且这个控制距离应依据所使用照相机闪光指数的大小来确定拍摄的距离。通常是指数大,拍摄距离远一些,反之则近一些,一般控制在3米左右为好。距离过近那就是一张典型的“大白脸”。至于改善和调整室内照明光源那是另外一码事了。

2、室外拍摄

室外拍摄,尤其在光线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采用室内拍摄的做法是无济于事的。大家一定在室外看到过不少的婚纱摄影,当摄影师在为小俩口拍摄时,摄影师的助手们会在一旁使用反光板。利用反光板的光线折射原理,把反光板所反射出来的“第二光源”打在小俩口的脸部,以消除和改善这一“变脸”现象(同时这种方法也是逆光拍摄的重要手段——当背景不可改变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至于改变照相机的白平衡模式和PS后期处理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办法——因为它是属于局部改善。

以上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仅供朋友们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