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在博客中发表过一篇《走出数码摄影的三大误区》文章,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摄影中到底有多少误区,这个问题确实很难给予全面的回答,只能说不利于摄影的方式方法一旦被您认为是“正确”的时候,那您必定是走进了误区。
今天所谈的《感悟摄影中的四大误区》话题,我想肯定对我们的摄影爱好者是有帮助的。但是以下的所有观点我就持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只是能引起朋友们的注意就足够了。
一是说:“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某位摄影师曾经这样说过“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至今这句话常常被一些摄影师被奉为经典语录。这句话在特定情况下是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地迷信它,有时即便再靠近被摄体一点也不一定能拍出好照片来的。“距离”绝对不能让你真正拍出好照片,这句话的里的“距离”其真实的含义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拍摄距离远近之间的关系,而是摄影者的心里与被摄体之间的切合点;是一个理解的程度,或说是您想参与进去的一种欲望。所以说摄影不仅仅只是按动一下快门的问题,其中包含着——思考——思考是优秀摄影作品不可缺少的前提和要素。通常情况下业余摄影者不如专业的人士拍得好,除摄影技巧和器材的差别外,决定性的差别是思考的角度。
还有在摄影中我们常常说“感觉”和“判断”一词,其实它主要的内涵就是:“你发现了,别人却没有发现”,这是我们选择被摄体的一个重要原则。被摄体选择得好坏它将直接决定了您所拍摄的结果。首先主体一定是能让您自己心动的可能是人物,也可能是风景。比如在采风中大家都拍,您也和别人一样那样的去拍,呢您肯定不会拍出好作品的。其次我们要记住,寻找好的被摄体并不一定是什么重大发现,能让您感到怦然心动的东西往往就是您最值得拍摄的对象。拍摄大家都认为好的东西是不能出来好照片的,你觉得好别人也会同样觉得,因为视角都是一样的。我们要寻找别人没能看到,而您以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某一点不同寻常,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就一定会吸引和感动大家。换句话说,这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二是说:“眼睛=镜头”
用镜头看世界,镜头好比你的双眼。有时大家会简单地把两者等同起来。其实镜头和眼睛是有着有机的联系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眼睛+大脑=镜头”。往往您所看到的被拍摄对象的妙处,未必能用镜头完全地再现出来。首先人的眼睛是立体三维的感知,我们不加思索就知道前后空间,如果我们想当然的认为镜头也应该知道那就错了。其实镜头仅仅只能给您一个平面的东西;其次,我们的眼睛是选择性的观察事物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的视觉记忆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视觉的兴趣点也就会是不一样。但是照相机镜头是没有兴趣点的区别,它是最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
另外,照相机镜头和我们人的眼睛是有差异的,这不是镜头的错,镜头只是忠实地还原了画面。所以,当我们拍摄照片的时候应该尽量以镜头的方式去加以观察的思考。这就是我们说的摄影者应该有“镜头感”的意识——不同焦距的镜头是有不同的视角变化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去理解和掌握这种“镜头意识”,习惯性的为您的视角平面加个框。这是一个无形的框,是在您的大脑里的。在拍摄中您应选择您所希望拍摄的画面,同时也可以不断地去调整它,不要总是依赖您的照相机的取景器。当您一旦有了镜头感时,您会发现它比照相机的取景器更加的灵活和方便了。法国著名摄影家
三是说:“好的剪裁能得到好照片”
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先生曾经指出:“构图是我们永远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拍摄的那一瞬间,它却只能从直觉中产生,因为我们当时是在捕捉稍纵即逝的时刻,而且,它所牵涉到的种种相互关系,都处在运动之中。应用黄金分割时,摄影者除了自己的眼睛之外,便没有什么规矩准绳可以遵循。任何几何分析,任何将照片之繁化为线条形式之简的工作,都只能在照片拍摄冲印之后进行。但是此时所能做的只是于事无补的事后检查而已。我希望永远都见不到摄影机的取景器装上构图格出售,磨砂玻璃上也不会画上黄金分割的线条。”布勒松是十分反对对拍摄好的照片进行任何剪裁的。
同时他还有过这样的言论“对一幅好照片进行剪裁,那就无疑等于将正确的比例关系抹杀掉。况且,构图差的照片,能够通过暗室放大机将其剪裁而改为成功的例子,是绝无仅有的。因为,这样一来,当时视觉上的完整结合已不复存在了。关于照相机的角度,已有很多人讨论过了,然而,唯一有效的角度,只是几何构图上的角度,而不是由摄影师为了取得什么效果而俯伏在地上,或做些滑稽可笑的动作所得到的无中生有的角度。”
剪裁是可以弥补照片的不足,但是不能用这种手段的到所谓的好作品。拍摄的瞬间注定了照片的好坏。现在除了剪裁还有PS等制图软件来修复照片,光影明暗是可以处理的,但一幅作品的灵魂是在于能否反映出它的主题思想,这个在后期处理中是无法挽救的。
这个问题是乎与我在前面所发表的“两次裁减能让您的作品更出彩”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因为专家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是绝对的,因拍摄距离、角度和受镜头焦距的影响而产生的后期二次裁剪处理往往是有一定必要的。我们只能说能一次构图完成是摄影者永远追求的目标。
四是说:“全景信息量大于长焦”
尤其对于新闻摄影作品来说,除了其真实性以外,衡量一幅作品的好坏还要看它所包含的信息量,但这并不是说拍摄的越全面,信息量才越大。当一张照片上出现过多干扰的景物,就越会影像到它信息的传递。摄影师与画家的区别在于:画家作画是从一个空白的画面开始,然后决定把他认为有用的东西加进画面内来表达自己的意念;而摄影师是在现有的景物中去掉那些与之不相关的内容,进而使它的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加突出。
摄影者最易犯的错误是把拍摄的视点取得过高或与被摄体离得太远,致使画面出现各种各样与拍摄目的毫无关系的东西。如上所说,画家是把东西画进画面,而摄影者则是从画面中去掉一些东西。严格意义上来说,一张照片就应该只有一个趣味中心,画面上不能有无用的东西。如果您对某个物体是否有助于画面抱有怀疑的话,您就应尽可能地把它放弃掉。好的作品是反映本质信息量越多的照片。在当主体的局部刚好能反映主体时,您就不要用全景拍摄(这与拍摄全景照片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意境深长的照片往往是特写的、局部的,这样的照片给观看者预留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更能带动观者对照片主题的思考,实际上是无形地增大了照片的信息量。
以上观点仅供朋友们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