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再谈不要过分依赖照相机自动对焦功能的话题

(2010-10-24 06:20:26)
标签:

数码照相机

自动对焦

分类: 摄影探讨

关于再谈不要过分依赖照相机自动对焦功能的话题    前天我在我的博客中就回复博友的提问上传了《请您不要过分依赖照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后,好友“喜羊杨”在博客评论上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他评论道:“同理,关于自动曝光,P档,A档,T档等虽然有时也会曝光不准,但基本不会太过,手动设定是要靠长期经验积累的。不是大多数人能办到。顶级机的63区测光都是为了更准确而已。关键是速度够快,能及时留住某个瞬间。而且曝光,白平衡等都可以留待后期修补(RAW格式)。数码时代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把以前有点神秘的摄影技术交给高科技来完成(相信会越来越进步),人们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画面的美感上,构图,瞬间,角度等。瞬间和角度是没法改变的,其它都可以事后微调。虽然一早就看到文章(通过个人中心的关注),可因为是好文章要慢慢认真看,今天忙,留到现在。

想说点不同的意见:虽说无论做啥事,个人的努力都是必须的,但有条件能借力还是要靠工具来减轻负担。手动对焦还要眼力好,速度够快才行呀。相信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自动对焦一定会超过人的能力(眼力),否则花那么多钱买顶级机干吗。39个十字对焦点不是吹的。”

对朋友提出不同的看法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个人的摄影技术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为此,我从明天开始在我的老虎影谈博客中新开设了一个分类《摄影探讨》,这要感谢我的好友“喜羊杨”,使我们在新浪网上能象专业摄影网站一样掀起一场学习、研究和提高摄影技艺的风尚。

当我在阅览完好友“喜羊杨”的评论后,昨天早晨在我的博客上上传了一篇关于《照相机自动对焦与手动对焦的区别在哪里?》的博文后,大约20分钟后,我又作了一点小小的补充和提示性质的文字内容,第一个收藏此博文的网友只要您仔细查阅是会发现的。实际上我昨天早晨上传的《照相机自动对焦与手动对焦的区别在哪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前天的《请您不要过分依赖照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的补充与完善。

昨天正好是周六,也有点空闲的时间,我就针对好友“喜羊杨”的评论意见一并与影友们进行一下有益的探讨,或许更能提高您我的摄影水平。

探讨的议题是:

一是关于照相机自动和半自动曝光基本不会过度的话题。我完全认同好友的观点,尤其是高级照相机是几乎能达到所有拍摄条件的基本需求,手动曝光对于一般摄影爱好者确实是很难掌握的。因为本文只针对自动对焦的话题,对曝光一题不作展开性的讨论。

二是关于“数码时代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把以前有点神秘的摄影技术交给高科技来完成(相信会越来越进步),人们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画面的美感上,构图,瞬间,角度等”方面的话题。摄影构图、拍摄角度、拍摄技巧是摄影人必须学会并熟练操作的技能,但不能把它交给高科技来完成,应该说——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数码摄影的高科技来作为支撑,将摄影科技和摄影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是不可偏废的。

三是关于曝光、白平衡(RAW格式)可以留待后期处理的话题。我认为曝光与白平衡这两者都涉及到一个照片的层次感与色彩还原的关键性问题,不是仅靠后期PS处理所能彻底解决的,而且RAW格式的文件也不是万能的。为什么当前在摄影界的参赛作品中会出现如此多的造假现象!PS能美化摄影作品,也能把我们的摄影“专家”害得身败名裂!——所以,不管照片后期处理的软件今后会发展到多么的先进和高科技,我们摄影人是永远也不能把立足点放在后期处理上的。

四是关于不要过分依赖自动对焦的话题。目前照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非常之先进,几乎能应对含盖风光摄影、新闻摄影、运动摄影等多个领域。但它对人物特写、资料翻拍、主点对焦等精准度方面,至少在目前数码照相机自动对焦功能上的技术方面还达不到专业摄影人士的要求。最典型的就是人物特写,如果您对人物面部自动对焦拍摄,出来的结果不是鼻子合焦最准,就是嘴唇合焦最准,或是面部皮肤合焦最准……。但我们拍摄人物特写的主对焦点是人的眼睛——首先是眼珠,其次是眼睫毛,这两点依主次对焦精准了,几乎是完成了人物特写之关键。尤其在近距离拍摄时采用手动对焦是上上策(而往往人物特写最好是使用80-100mm的中焦距镜头来拍摄是更容易表现出人物脸部层次感的)

最后再次感谢好友“喜羊杨”的点评,并欢迎我们能作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20101024日于深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