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照相机防抖功能利弊谈

(2010-08-19 07:03:57)
标签:

摄影知识

照相机

防抖功能

介绍

分类: 摄影知识

——亦谈照相机的防抖功能照相机防抖功能利弊谈

 

初学摄影者在刚刚接触数码相机时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即拍摄出来的画面不够清晰,经常是会发生重影或模糊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偶尔的失焦(即相机未能准确对焦)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快门速度过低所致。一般来说在手持条件下,拍摄到清晰照片的快门速度应该达到焦距的倒数甚至更高。不妨我们来举个简单例子:如焦距为24mm―105mm的镜头,在广角端时,其快门速度应该至少保持1/40秒以上才能保证拍摄出较为清晰的照片;而在长焦端时,其快门速度应达到1/125秒以上。如果现场的光线条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拍摄出清晰的照片便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可想而知,对于那些10倍光学变焦的产品而言,防抖技术则是更有必要。因为这些产品的长焦端往往达到250mm以上。因此其快门速度必须要达到1/250秒以上才合适,否则你想拍摄出清晰的照片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在实际拍摄中摄影者的手不论是在胶片照相机或是数码照相机的CCD/CMOS感光过程中的抖动是永远客观地存在的——无法避免,只能是靠特殊的机构或手段(如三角架)来减轻由于摄影者手的抖动而带来的影像模糊而言。

防抖的好处是在一定的快门条件下,防抖技术可以比较好地解决手抖问题,尤其对于小型照相机,如在使用板砖机时其防抖对于摄影者来说尤为重要。但在采用照相机或镜头防抖功能的同时,防抖技术也会造成成像锐度(清晰度)的降低。毕竟镜头里多了个浮动的镜片。这对于要求较高的摄影爱好者来说,也是比较不好接受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的防抖系统都会设有一个开关,供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取消或打开。加上防抖系统是非常耗电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以不打开防抖开关为好。 

    目前数码照相机的防抖技术主要分为分为光学防抖CCD图像感应器防抖所谓自然防抖三种类型

    一是光学防抖技术光学防抖技术的代表性厂商为日本的佳能和尼康公司,当然还有奥林巴斯、柯尼卡美能达、松下和适马等品牌。以佳能为例佳能的光学防抖技术是采用镜头内的陀螺仪侦测到微小的移动,并且会将信号传至微处理器上,并迅速计算需要补偿的位移量,然后通过补偿镜片组,根据镜头的抖动方向及位移量加以补偿,从而有效克服因相机的抖动(震动)所产生的影像模糊——俗称光学防抖。佳能的IS系统仅需要极短的时间就可完成IS镜片组的移动,所以效果非常明显IS系统能有效预防和克服快门时间短于1/60s以上的抖动。但这是仅为预防和克服轻微的抖动和机震,IS系统也并非是万能的,对于较大幅度的抖动(震动),IS系统也是无能为力的。

二是电子防抖技术。CCD图像感应器防抖技术的原理就是将图像感应器CCD安置在一个可以上下左右移动的支架上,由其先检测出照相机是否有抖动,由于使用陀螺传感器,它的抖动检测原理与其他公司基本相同。然后传感器检测出抖动的方向、速度、移量等,并将检测的信号经过处理,计算出可以基本抵消抖动的CCD图像感应器的移动量——俗称电子防抖电子防抖是采用数字电路进行画面的处理产生的防抖效果。当防抖电路工作时,拍摄画面只有是实际画面的90%左右,然后数字电路对照相机抖动方向进行模糊判断,进而用剩下的10%左右画面进行抖动补偿。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成本低,但却降低了CCD 的利用率,对画面清晰度会带来一定的损失 。也就是说电子防抖是针对CCD上的图像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边缘图像进行补偿,就像光学变焦和数字变焦一样,它只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后期处理,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相反,对于画质有一定程度的破坏。目前市场上有卡西欧,柯达,富士等采用的是电子防抖技术

    三是自然防抖技术。自然防抖是富士品牌的几款机器中采用了这个技术,就是将ISO提高到1600度,以此提高快门速度来弥补抖动,但是这种技术也同时大大提高了照片噪点,所以在实际使用中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俗称傻瓜防抖

对于照相机及镜头的防抖作用(功能),主要是在使用长焦距镜头时由于进入镜头的光线较少,往往只能用较长的曝光时间以弥补进光量的不足,而此时手部的微小颤动都会使照片产生模糊。所以在没有三脚架的情况下光学防抖是非常的。

相比之下,照相机镜头的防抖功能要优于照相机机身的防抖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三角架拍摄时,照相机机身和照相机镜头的防抖功能是不起作用的,应将其设置在关闭状态(OF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