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后期处理之我见

标签:
摄影杂谈数码照片后期处理探究 |
分类: 摄影杂谈 |
——关于数码摄影后期PS处理问题的探究
上面的照片是本人今年“五一”在上海世博园夜间拍摄的一张照片,左图为原照,右图仅为作了上、下裁剪,未作其他任何的PS处理。在对本片第一次进行PS处理时发现,对其的任何的色彩、饱和等进行自动调整都没有任何变化。由此证明:该片拍摄时的白平衡和曝光量设定完全符合当时的拍摄的客观条件,应属于成功之例。该片曾被多家杂志采用。所以在世博会期间博主将其置为顶图也理所当然了。
作者再次发表这张照片是想说明——不是所有的数码摄影作品非要进行后期PS处理的!只要构图合适—主题突出、合焦精准—画面锐利、色彩逼真—层次清晰的照片就是好作品。反之......
150多年的摄影技术的发展历史,到今天应该说发生了质的飞跃,但可以肯定地说并没有到终极的地步,也根本不可能。每当我看到那么多的参赛作品时脑子里就产生了一种否定的念头——难道真的有那么多的如梦如画的美景吗?
从而延伸出了当前数码摄影后期PS处理的看法。因为我们在博客中看到,大多数博友的摄影作品并没有进行刻意的后期处理,所以作品咋看一下非常之平淡,但仔细一琢磨,那些所拍摄的画面非常之真实,能让人信服!但也有不在少数的作品咋看一下非常的养眼,再仔细一琢磨,那些画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肉眼所看不到的——过度的后期PS处理,即使画面“养眼”,严格意义上说这已经脱离了摄影作品的本意;其属于艺术摄影也不够格。最近《中国摄影报》就有关此类的报道不少,但其有的观点也难以让人接受。
什么叫摄影创作?我们的不少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为了拍摄到一个好的画面,其付出的努力是非常人所想象的,他们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得到的是应有的回报——作品。而如今坐在舒适的空调房间里,经过电脑的几下点击,一幅幅“漂亮”的、“养眼”的摄影“作品”象生产流水线一样出世了。并能在各类大赛中屡屡获奖,或许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对此本人在此提出自己的个人观点——数码摄影后期处理必须有个度!
一、后期创作不等于摄影创作
摄影创作是一项艰巨的劳动,其中包括室内摄影。有的博友在回复意见时提出了一个观点——摄影玩得就是一个光影效果!他说的一点也没错,但应在前面再加上一点——摄影创作的灵感在一定意义上比光影效果更重要!为什么这样说,你看每每外出采风,到的同一个地方,设备也大同小异,但回头一看,有的朋友有“作品”,有的仅仅留下了个影。创作灵感实际上是摄影者的基本素质和修养,他能用自己的视觉感官去挖掘新的视点,并对作品赋予一个新的含义,这叫能耐!这叫创作灵感!
但数码后期创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为什么现在的大赛要求作者提供带有EXIF信息的原始文件,最根本的就是为了防止作假。
二、后期处理必须有严格的“度”
数码照片进行适当的后期处理是无可非议的。我为什么喜欢摄影,与我从小与国营照相馆打交道有关。不谦虚地说,过去的黑白摄影从拍摄到冲底片、凉干、(用铅笔)修底版、暗房冲(扩)印——包括剪裁——扩印中局部光线的控制(遮挡)——印像的时间控制、相纸显影时间控制——包括局部增加(或减少)显影,直至对照片的局部修正等,可谓后期处理的步骤也真不少。
知道过去黑白照片的后期处理过程,再看看今天的数码照片后期处理,非同一般。所以为了保证数码摄影的真实性,我认为没有必要去进行过多的画蛇添足(PS)。
为此,应给出一个后期处理的度:
一是允许利用PS进行色彩还原。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个实际操作,绝大多数照片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际上是对当时拍摄条件下室温的还原);
二是进行必要的锐度、密度和亮度的调整(锐度的调整说明了对焦不精准、密度的调整说明了白平衡设定不适当,亮度的调整说明了曝光时间不准确);
三是根据画面的主题进行必要的裁剪。
有以上三个基本的度的衡量,不做深度PS,这样才能真正地称得上摄影作品。一幅主题突出(构图到位)、清晰度高(对焦精准)和颜色逼真(色彩还原准确)的好作品几乎不需要作后期处理。当然此种作品比较少。要把此问题讲透了需要大量篇幅的文字,在此不多叙述。
俗话说得好——底版不好,你再PS也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