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拍出高清晰度照片来——理论探讨

标签:
摄影技巧高清晰度理论探讨回复 |
分类: 摄影技巧 |
——六谈拍摄高清晰度照片的理论与实践关系
在7月22日我的博文《八招搞定摄影作品高清晰度》中对如何拍摄出高清晰度的照片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但那八招中从摄影器材的选择、如何克服防抖以及客观条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上述八招并非是拍摄出高清晰照片来的唯一办法。今天应影友的提问,就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根据实际拍摄的需求来扬长避短地拍摄出高清晰度的照片来。主要分六个方面来叙述。
照相机的有效像素对摄影作品的清晰度影响极大。一张照片无论是黑白或彩色都是由像素点组成的,像素高即组成的点多,反之则少。比如照相机的有效像素为600万,那么它所拍摄出来的照片一般最大放大到10寸就到极限了,否则将产生马赛克现象;如果照相机的有效像素为2000万,那么它所拍摄出来的照片一般可以放大到24寸或以上才会产生马赛克。
我们在对照片进行后期PS处理时,你会发现一般照片放大到倍率为100%以上时,像素低的照片其马赛克现象要远远高于高像素的照片,而且照片的实际显示尺寸也有明显的区别。
所以要拍摄出高清晰度的照片,应尽量使用高像素的照相机来进行拍摄。
同样,照相机镜头的解像力也直接地影响到了所拍摄照片清晰度的高低。通常专业镜头的解像力要高于普通镜头,因为专业镜头一是采用了高性能的镜片,如萤石镜片、多层衍射光学镜片等;二是专业镜头大多使用了非球面镜片和UD镜片,对图像像位和色彩的还原都相当的出色,所以镜头的价格十分昂贵。当然,对于标准镜头来说,应该说大多数副厂生产的镜头与专业的标准镜头其差距是不大的。尤其如适马、腾龙所生产的高端镜头其质量要远远高于专业厂家所生产的普通镜头。这里并非是说专业生产厂家也有“垃圾”镜头,因为专业镜头生产厂家也是为了适应不同消费者的胃口。
所以要拍摄出高清晰度的照片,应尽量使用高解像力的镜头来进行拍摄。
拍摄距离的远近对所拍照片的清晰度的影响非常之大。从理论和实践的任何角度上来讲,拍摄距离越近清晰度越高(相对而言),反之则越低。这其中受到两个因素所制约,一是相对近,被摄体在COMS上的影像大、相对像素就多,清晰度就相对的高;二是在相对近的情况下其前后的景深就小,更容易突出被摄体的主体,相对来说主体的清晰度就要显得特出一些,但也并非是越近越好。
所以要拍摄出高清晰度的照片,应尽采用中近距离来进行拍摄(拍摄风光或远景照片除外)。
摄影爱好者众知,照相机镜头焦距的长短是影响到景深范围大小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因素之一。
即焦距长——景深范围小;焦距短——景深范围大。
但这是一对矛盾。比如拍摄风光照片时,焦距长景深就小,视角范围也小,不利于表现出宏大的场面;但当拍摄风光等大场面时,用短焦距景深就大,视角范围也大,相对的清晰度也要好得多。
所以要拍摄出高清晰度的照片,应扬长避短地去发挥各类镜头的特性作用。
焦距的能改变景深范围的大小,同样拍摄时设定光圈的大小不仅能改变镜头通光量的多少,同时也能改变景深范围的大小。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焦距的长短也好,光圈设定的大小也好,都涉及到与一个镜头通光量的多少有关。相对来说,长焦距镜头的F值相对比较大,通光量也就相对的少;无论那种镜头,光圈设定的F值越大,通光量也就越少,但其景深的范围就越大,因此就要通过增加曝光时间来弥补,曝光时间越长,获得高清晰度的照片的几率就越大;反之则景深范围小,相对地获得高清晰度的照片的几率也就越小,这同样是一对矛盾。
F值大则快门速度就要慢,F值小则快门速度就要快,这是一个有机的组合,相互相成,各有各的优势。即拍摄移动目标时需要高速快门,但将失去景深;拍摄固定目标时可以使用慢速快门,得到满意的景深。各有利弊,两者是不能兼得的。违反这一曝光互易定律,必定会造成要不曝光过度,要不曝光不足,别无选择。
所以要拍摄出高清晰度的照片,同样需要合理设定光圈的F值。这里必须提醒的是:清晰度也并非是由光圈值的大小所绝对决定的;最大光圈或最小光圈都不能获得最佳的清晰度。
被摄物体本身在不同光线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光线反射,被摄物体其自身的色彩度将直接关系到其对摄影作品清晰度的影响。
㈠在零度对比的情况下:
㈡在调和(协调)对比的情况下:
㈢在强烈对比的情况下:
通过上述相关知识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色彩度对摄影作品的清晰度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所以要拍摄出高清晰度的照片,被摄体的调和对比色彩是拍摄出高清晰度照片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