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教学与表现性教学评价 王钰城
(2011-05-27 13:30:41)
标签:
表现性教学表现型教学评价教育 |
分类: 教学研究 |
上海三知教育理论研究所王钰城所长2011年5月5日在温州平阳县第二职业学校作了系列讲座之六——“表现性教学与表现性教学评价”。通过这次讲座老师们感到对于表现性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以后这方面的教学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一、表现性教学的概论
(二)表现性教学的特征
1.本质上是指向表现性学习
2. 关键是操练、实践与应用。
3. 指向能力的培养,在表现中获得经验。
(五)表现性教学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关注培养学生的主体表现意识、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主体行为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现、以我为主、合作共享。
2. 操作性原则。通过作业,以活动为载体,手脑并用,做中学。
3. 学科性原则。每门学科不同,其学科学习能力不同。
4.
差异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5. 互动性原则。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主体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六)表现性教学的策略
1.课堂组织形式策略
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表现的课堂组织形式,为学生个体最佳角色表现创设条件。
2.课堂氛围营造策略
要以培养学生敢于尝试,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为出发点营造课堂氛围。
3.创设表现载体策略
搭建交流平台、设计多种形式作业、组织不同活动等,以课堂教学过程为主要载体,以课外兴趣小组为辅助载体。
4.多元激励评价策略
实施评价创新,形成对学生表现的新评价机制与标准,采用加分制等,对作业、阶段考查卷面上有不同的特别见解予以鼓励。
5.鼓励尝试探索策略
通过表现尝试探索激发学生表现欲望,锻炼表现胆量,积累表现经验,体验表现情境,提高表现能力。教师要善于设立激励目标,运用激励语言,采用激励方式,形成激励氛围。
突破传统作业观念束缚,精心设计可操作性的作业,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科(专业)能力。
7.增强表现意识策略
通过激发学生的表现兴趣、欲望,增强表现行为的主动性,通过表现成功反脯学生表现。
8. 共同交互表现策略
师生在共同的表现活动,互相促进,提高表现能力。教师在参与中指导学生表现。
9.给片蓝天飞翔策略
多一些靠近、多一些发现、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开放、多一些空间、多一些时间、多一些舞台、多一些民主。
10.杠杆激发潜能策略
二、表现性教学的评价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教师”
(二)表现性教学(学习)的评价标准:
表真解决表现什么,是基础,也是是态度;表好解决怎样表现,是目标,也是手段;表新是上述两者的拓展与延伸,亦是个性化的体现。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