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的四个特征
(2010-06-30 21:31: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班化教育/教学 |
(一)教育的趋小性
1。班额小型化是小班化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班化教育的最基础要件就是规模小,没有小班额不存在小班化教育。我们的小班化教育的班额大都在30人下,有的甚至在25人以下。这样的班额度显然比过去的传统教学班额少多了。小班化教育是优质教育的企求和生源减缩的现实之间一个最佳选择,是当时出现小班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实现小班制后,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是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小班改变的不仅仅是班额大小,而是在逐步改变着教育本身。
2。改变班额的同时改变着教育。
小班化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它使整个教育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教育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性增加。生均用于教育的面积增加,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学生获得的教学服务时间明显增加,导致教育的充分性。
第二,相对于大班教育而言,小班化的教育活动规模小,涉及面窄,角色参与率高,针对性强的特点,因此小班化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强度大、频度高和有效强。
第三,小班化教育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增强。教育的个性化必然要求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等都发生适应性变化,教育的个别化也必然引发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
第四,教育活动中互动明显增强。小班化教育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并从根本上对教师提出了改变师生交往方式的概念。
小班化教育的变革,精耕细作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活力。小班化教育在教育、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每个学生相对获得的教育机会增加很多,教师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教育的智慧型劳动,教育的科学型提高、教育的艺术性加强,教育也精耕细作了。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学生为本,关注教育上的人文关怀。
小班学生数量的减少要求教师必须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情况,更加关注教育细节的设计和教育环境的布置。小班化教育的教师的工作量似乎减少了,但实际不是这样。而是教师把教育和教学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对个别教育和个性教育上,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难度更高,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的工作总量有增无减,并且对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小班化让教育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也使原本单一简单的班级授课制变得更复杂了。传统的粗放经营不得不被精耕细作取代,这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教学空间和环境更“讲究”
从教室前后空间的利用到学生课桌椅的设计和组合,都变得灵活丰富,课堂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桌摆放方式,而同一班级在不同时间、不同课堂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座次设计。小班教室的布置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和孩子情趣,因此“让每堵墙每扇窗都会说话”成为一些班级教室布置的目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室在开展小班化实验的班级和学校几乎完全消失。
3. 学生的成长得到更多的关注
教师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把重点放到“备学生”上,要了解并指导每个学生的学习,分层教学具有了更大可行性,单独辅导、作业面批、作业“分层”更易于被教师采用。小班化教育对不同的群体的关注更有针对性。在小班化教育的班级里,过去存在的教育“死角”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困难能够获得老师更多有效地帮助。同时,小班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教师更易于带着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对待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学积极性普遍提高。
(三)教育的民主性
1.学生的主体性增强
小班化教育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在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着不同特点,客观上存在着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组织形态、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上的整体改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自我教育。小班化教育实施主体性教育,也就是小班化教育必须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学校教育系统的主体性这三方面上。利用小班化的班额少的优势,开展主体性自我教育,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成长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学生自主性的教育活动,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小班化教育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小班额条件下,师生交往机会增多,交往的频率加大,师生之间更易加深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小班化教育的互动性,打破传统的由教师单一指向学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双向交往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相互评价。同时,班级规模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座位排列,当班级额度较小时,如30个以下时,座位可排列成马蹄形、圆形、V形、T形等。这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更易交流。
3.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在小班化教育的民主氛围中,学生对陌生环境和人群能较快适应,不封闭,敢于、乐于也善于与人交往,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有听课的老师等陌生者进入教室,他们会主动询问,热情招呼。对电脑、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等新型课程表现出积极的新奇心理,喜欢动手操作,口语交际的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优于大班。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都比较好,喜欢交朋友,合群意识强,孤独感少。
(四)小班化教育的均衡性
1.教育平等与效率相均衡
小班化教育的均衡性首先表现在教育平等与效率的兼顾。小班化教育面对的学生人数少,两端的人数在理论上讲要少一倍,也就是教师所要关注的两端学生要少一半。在小班教育中,教师帮助两端的学生学习和问题相对简单,可以较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使教育达到均衡性,不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服务量明显增加,使对学生的关注达到均衡。
2.均衡的高质量教育
小班化教育为教育与教学整合创设了有利的条件,由于每班儿童数的减少,在一般情况下,小班化教育中的教师每人的教育对象明显减少,比大班时减少一半,语文、数学老师一般50多名儿童,比以往100名学生不能比了。因此,教师对儿童的认识是全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全方位的。同时随着教室的课桌排列形态的改变,由以往的的矩阵式、插秧式课桌排列,改为品字型、口字型、M字母型等,课堂上学生合作、交往机会比大班学生明显增多,师生的教学距离明显缩小。小班化教育中,教师批改作业的形式改变了,较多采用一对一的面批,这种具体了解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及时给予帮助的形式,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
3.教育与教学上相均衡。
小班化教育的特点是关注学生全面进步与发展。小班化教育空间相对增加,教育关照度增加,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成为现实。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让学生有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教育作为一种育人的活动,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在于使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经历过的教学经验、场景、人际关系、教学内容等对他有意义、有价值,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概念和判断能力,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应该说这就是教育中人们所追求的。
4.个别教育在小班化中的均衡
个别化教育能给予学生适时、适切的教育服务,体现教育的平等。表现在为了达到目标的均衡,必须实现个别化教育,使每个学生受到适合其自己的教育。小班化教育具有个别化的特征,从整体上看,小班化教育的已经凸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它是相对模式化、统一化教育而言的,是一种注重儿童个别差异,根据儿童发展水平与需要,寻求其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进步的教育机制。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关注儿童,了解、研究教育对象,为其制定不同于他人的教育策略,让每个儿童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的起点上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育。小班化教育在小班额的条件下,实施个别化教育,而不是于单纯的个别教育,使教育效率与公平得到均衡。
一、突出教研组文化建设
二、关注教研活动的质量
教研要关注教研的成本。教研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如果在确定教研计划或者集体教研活动时,不考虑可能的成本,或者不惜成本,可能获得了一些效果,或者表面效果,但是由于这项教研活动的不适宜性,无法取得教师的认同,就难以使教师投入最大限度的工作,或者引发制度性冲突,造成教师积极性降低,教研成效递减。这样就产生和增加了无形的教研成本。一个积极的教研活动应该是成本相对低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教研制度建构必须充分考虑教研成本,规避高成本风险。
三、教研组长要有良好的心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