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于七零年代,记忆中那些人和事(六)

(2011-05-09 21:47:29)
标签:

乡里乡亲

分类: 乡恋

    ☆ 非著名农村文艺工作者

    海陵哥早生了30年,不然的话,星途一定会很辉煌。

    海陵哥姐弟二人,父母体弱多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是大名远播的美男子,他个头近1米九,体格匀称,浓眉大眼,所以尽管出身成分不好并且当年家境贫寒,但是青春期那几年全村就数他家客人多 —— 提亲说媒的络绎不绝。

    海陵哥人极聪明,十几岁就精通笛子、弦子、口琴、手风琴等乐器,样板戏滚瓜烂熟、越调和梆子戏也唱得很好,还会写剧本、编排节目。曾先后被县宣传队、地区剧团借用,颇受领导赏识、器重,但出身问题最终阻断了他跃出农门的幻想。

    和他相同境遇的文艺先进分子,返回农村后高不成低不就,不是神经错乱就是穷困潦倒。海陵哥却不。他是乐天派,随遇而安,笑面生活。他娶妻生子,辛勤耕作,庄稼活在村里是数得着的。

    农闲季节,海陵哥被本乡及邻乡的戏班子争相邀约。他唱奏俱佳、手脚麻利、又不耍滑,能当几个人使,当然极受欢迎。

    后来戏班子都散了,海陵哥就把空闲时间和精力转而搞副业 —— 糊灯笼、浇蜡烛、制米花团、编柳筐、扎条帚、做家具、修理收音机、织网打鱼、写春联、画中堂、画匾、刻门钱、炕烟叶、孵鸡娃 …… 农村需要什么,他就会什么。他还从山陕往河北贩过羊皮、从江浙往新疆贩过丝绸。1980年代初期他离开父母自立门户,盖了带走廊的大瓦房(这是当年社直机关的标准样式)四间,所用砖头居然是他自己烧制的!—— 他雇人在新房宅基地旁堆了个简易窑,手摔砖坯,去密县买回煤,开烧。由于初学乍练,烧出来的砖半红不灰的,并且三分之一的砖头琉璃、变形了,这很令他遗憾,因为盖六间房的愿望落空了。十几年后,他推倒旧房、盖起了村里第一座二层小楼。

    村里有红白喜事,海陵哥总会被请去当咨客。他口才好、眼色活,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而且分寸又拿捏得恰到好处 —— 既能让主家省钱、又不会使来客觉得折面子,这种游刃有余的平衡技巧确非一般人能企及。

    海陵哥忙里偷闲偶尔喝上两盅,然后拉着二胡唱上一段,很是潇洒快活的样子。1995年春节,我回故乡,海陵哥喊我去家喝酒,酒酣耳热之际,他打开“家庭影院”(其时这家什在城里也不是户户都有)请大家吼歌,最后他压轴演唱了几首滨崎步的歌,着实令我吃惊不小 —— 那年他已四十好几了。

 

    ☆ 李百万成功记

   顺的年龄和我二哥相仿,但是他在村里辈分较高,我该称他为叔。

    从逻辑上来说,某一家庭之所以辈分高,是因为一代代地持续娶妻生子较晚、升级换代慢于周围,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症结是经济落后。

    国顺叔(事实上,三十多年来全村只有我们兄弟才以规矩待他、尊他为长辈)年轻时家徒四壁,寡母拉扯他兄弟姐妹五个,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村里人难免轻侮他家,连比我晚一辈的小孩都经常辱骂他们取乐。大约1970年末,生产队累死一头驴,驴肉分到各户,他家六口人只给了一副驴宝,蔑视意味十足,国顺叔一声不吭和哥弟分而食之,毕竟打次牙祭。

    过去,耕牛是农村很重要的生产资料。而母牛要比公牛卖价贵得多,因为母牛产仔生生不息。绝大多数的公牛,在成年前被阉割,以便让它一心一意从事耕作。

    国顺叔有个亲戚在信用合作社,于是贷到款,买了一头小公牛。公牛长大后,农忙驱使干活、农闲拉它走村串乡(收费)配种。很快,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国顺叔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雇货车去江西买缸、碗、盘,去湖南买毛竹、扫帚,拉回来在周边集市叫卖。只两三年光景,经济实力就超过了村里的首家万元户。他公然宣称:自己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一百万,这是什么概念?用当时最大面额10元的人民币,能把他家上下里外全部贴满几遍都够!村里人从那开始都叫他“李百万”—— 丝毫没有推崇的意思,完全是嘲弄、认为他“喷”。

    由于出去闯荡见识了世面,加上已经老大不小,国顺叔开始讲究个人形象。1985年前后,他穿一身白西装,配白色回力球鞋,脖子里系条红领巾,器宇轩昂地穿过村庄、徘徊集市,灰暗的乡土世界于是多了一道亮丽风景线,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经常误以为他是归国华侨。

    也是在1985年前后,国顺叔花了四千块钱盖了四间平房。他的想法是好的:房顶可以晒粮食。但是,他忽略了重要一点:就是他自己和施工队都未经历过平房建设。结果,房子建成后根本不防雨,没住几天就荒废了。去年我回故乡,见他那座平房顶上长了两棵树,粗细足够作房檩了。

    1990年代,国顺叔在集上购置门面房,举家迁去经营。他没什么靠山,工商、税务、烟草总是拾掇他多些。不过虽说惨淡经营,但胜在勤劳节俭,并且无吃喝、打牌等不良习惯,于是终成富翁。

    他三十好几的时候,娶了个漂亮姑娘。生了个聪明儿子,现在八十公里以外的市里读贵族小学。

    如今来看,国顺叔的确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当年他,不是“喷”。

 

 

    欲了解更多花哥“七零年代”系列文章,请浏览

     http://i.dahe.cn/108016   或登录“大河网”之“博客首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感怀几句
后一篇:胡言乱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