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这会儿夜阑人静有一些伤感。写几句吧,聊作催眠。
1973年,我出生在豫东南黄淮平原的一个小村庄。1990年,我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土开始了城市生活,不过此后我和故土并未隔断联系,因为那里长眠着我的先辈、生活着我的血脉亲人。
作为一名亲历者、观察者,我体会到了这个村庄 —— 农耕文明的小小缩影 —— 30年来的“裂变”。
生态
从前沟、塘、河里清波荡漾鱼虾丰足,现在到处都是干的。倒是每逢雨季村里水漫金山 ——
外部公共水利功能全部丧失,只有坐等积水自生自灭。
过去多数家庭养有牛马驴骡等大牲口,现在早已绝迹。过去几乎每家都养猪羊鸡鸭,现在只有极少户人家还在养个一样两样的。
过去的猪羊跑得像兔子、鸡鸭一飞几十米 —— 放养的结果。而且鸡子一年四季不论风雪雨霜全部飞到树上睡觉 ——
为避开天敌黄鼠狼。现在的猪羊鸡鸭都是养殖场出品,吃饲料、激素快速长成,食之味如嚼蜡。
过去田里的野草靠手薅,也是饲料主要来源。现在全凭化学品,每年到了喷洒除草剂的时候,药味满人间,村子里的树木都要大量落叶,更甭提人们的呼吸系统感受了!
过去做饭用地锅,烧柴是秸秆、枯叶、废木柴,每天早晨和黄昏,村里炊烟袅袅、村外薄雾环绕,一派田园牧歌景象。现在都是使用煤气灶,最次的家庭也要烧蜂窝煤,因此,炊烟已经绝迹。
经济
过去,庄稼是村民的支柱经济。现在,收入来源已经多样化,庄稼产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很小,打工、经商所获是大头。
跟过去比,农村经济发展进步是很大的。但是若和城市的变化程度比较,又不在一个量级。或许,城乡的速率落差,才是造成“空心村”的根本原因。
风俗
过去的规矩都已没人遵守。有新生代观念变化的原因,但客观因素也是一个主要方面比如:村里有老人去世,过去程序繁琐、仪式隆重,但现在都是很随便地拉走火化然后将骨灰草草埋葬,因为村子里没有帮忙的劳力。而逝者入土后也不讲什么头七、五七了,儿女们匆忙赶回凑合着赶紧几合一搞定随即匆忙返回打工的地方。
生活习惯也彻底改变。过去,粮食收获后要囤积在家,随吃随取用石磨制成面粉,记得我上小学时为了学雷锋经常召集伙伴们给家里没养牲口的困难户推磨。现在,打下粮食直接卖光,一年到头买成品馒头、面条。
信仰
人们入当不是为了精神而是为了经济,并且,老实本分的人入不了当。与此道理类同的是:吃低保的都不是困难户。那些信基督或者是信佛主的,认真分析一下,驱动力其实是利己主义。
人文
邻里甚至亲戚之间,人情味是一年比一年淡了。大家看重的是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只争朝夕。
过去老辈讲究个人情世故,有认同默守的不成文的潜规则、也即道德世俗约束力量。现在英雄莫问出处,有钱便是爷。拿钱办事,已成了生活自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