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城市的高热天气,持续一个多月了。每天的预报,最高气温几乎没有低于过35℃。
物价誓与水银柱相比高。
不光绿豆、大蒜,其它的也越来越贵得让人舍不得吃了。
烈日下,路边的乞者坚持上岗,行走的人们步履更慌。两者之间交集,依旧充满冷漠。乞者何必弱肉相残,死盯达官贵人才对;其实,行色匆匆的路人,四处奔忙也是为讨
—— 讨生活。
所有工地,大干快上。向钱看,莫等闲。
新闻上讲,哪哪哪热死几多人。
表怕,热死人不用偿命。
坏事变成好事、丧事办成喜事,对于熟稔辩证主义和游戏规则的仆人来说,简直小凯斯,哪有过不去的坎。《万人挥泪送别***》、《**度酷暑中,英雄倒在岗位上》、《为了****建设,***献出了生命》
…… 当读到这样的新闻,主人们别称奇。
这种事过去搞得不少,其中有一点很荒诞、令人费解:那些“送别”、“追悼”动辄动用上万、成千人力,这些个误工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边际费用,一笔不小账,是谁来买单、该算谁头上?
这个季节,不光有热度,还有热闹。
水灾了,矿难了,爆炸了,军演了;大连清凉了,北京相声了,陕西施压了,广州誓师了。
真可谓:几人欢笑几人愁,满眼尊贵皆风流。
据说,为落实省委书记指示精神,城里的空调公交车降到和没空调的一个价。大家庆幸少花钱之余也不妨追问一下公交系统为此要从财政拿走多少补贴,那里的钱大家作为纳税人也都有份儿。
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大,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有多少人:天热,心却凉。
母亲在老家,想是更热 ——
院子里没了大树,太阳暴晒,屋里一定像蒸笼。我几次打电话劝她装台空调,她执意不肯,说:老家不像城里,农村有风,不嫌着热。
我知道,她老人家其实是不愿意让孩子们花钱。
只有这个时候,我的心才切切实实地感受温暖。
母爱,是心底永恒的温暖。
写于2010年8月5日中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