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于七零年代,记忆里那些人和事(之二)

(2010-06-18 18:12:38)
标签:

南里庄

麦秸垛

石磙

《少林寺》

《上海滩》

分类: 乡恋

 

     ☆ 麦秸垛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儿歌里描绘得真好。但我的童年,真实生活从没那么浪漫。我站在高高的麦秸垛上,手脚并用地把麦秸一层摞一层压实;而妈妈,还有其他大人们,正奋力把麦秸一叉接一叉地抛上来。我们在搭麦秸垛,这是整个麦季的收官之作,全家老少齐上阵,都已强弩之末,没心情没时间唠唠叨叨。

    搭麦秸垛时,先堆麦糠,顺便把石磙放中间。放石磙,我猜有两层意思:①起到“镇”的作用,既稳定根基又避邪气;②防止石磙丢失,缘由后面会讲。接下来就是一圈圈、一层层往上铺麦秸,下面一群大人蚂蚁搬家、上面一个或两个孩子踩垛。之所以让小孩子踩垛,是因为大人太重、麦秸杆滑、容易歪垛,而且大人上去了下边就少个大劳力。麦秸垛最后修饰完毕,通常形状是:截面呈∩型,上端略宽是为了避雨;长条状,这样后来顺着一端拽麦秸,始终不会造成坍塌;整体造型像个大“杠子馍”,明显带有图腾意味,大概也是一种祈福吧 —— 但愿人们都能够衣食丰足。

    搭麦秸垛,各家之间其实在暗战,既是智慧和技术的比拼,又是经济实力的展示。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每次在赶集路上,乡亲们都要边走边对路边的麦秸垛逐一品头论足:“这垛搭的,看着真带劲!”“这货今年没少打粮食,垛恁大!”而通常谁家的小子到了说媳妇的年龄,那几年就会有特意找亲戚捧场、合伙,把麦秸垛造的更大一些,这样,媒婆游说女方时,就有了铁证如山的说辞:“那孩儿家里条件可好,粮食吃不完,不信你们去他庄看看他家麦秸垛。”

    麦秸垛的抗灾能力其实很差,一根火柴就能要命,但是,我十多年只见过几次麦秸垛着火。因为,接下来的秋、冬、春三季每家烧火、饲喂牛马基本靠它,谁也不会坏良心干这缺德事,那会遭报应的。而真的有了那几次着火事件,人们又却说:这家人做事太绝了,合该如此。

    唯一的非报复行为,发生在80年代中期本乡北部,一路两旁短时内18座麦秸垛被点燃,受害村民捶胸顿足、咒骂不断。肇事者几年后因别案事发被捕获,连带供出所犯恶行。据供述:作案动机就是一时手痒。有够变态!

 

    ☆ 石磙

    石磙有青石和麻石两种,大小不等,自重大概在200至300斤之间。麦收和秋收过后,谁也不会往家拉。如果没有埋进麦秸垛,那就搁在自家地头或其它空旷处。

    一部《少林寺》电影,激发了全村青少年、尤其是失学青少年的习武热情。冬闲,半大小子们齐聚村头、路边,“吼”“哈”之声能传几里之外。同村内部的切磋,比较文明,而且都跟石磙有关:①掰手腕,把一个石磙立起,两人在上面握手较劲,谁胳膊肘先离开磙面就算输;②蹬石磙,把石磙放平,比谁一脚蹬的最远、或是一定时间内蹬的最远;③翻石磙,用双手或单手抠着石磙翻跟头,比谁在一定时间内翻的跟头最多。

    第①项没什么不良后果,第②和第③项经常导致意外发生——扑通一声,石磙掉进水沟了。当然,也不全是意外,如果认真回想,你会记起石磙的主人和练功失手者的家长最近刚好吵过架。

    来年麦收前,总能见到一些村民套上牲口从水沟里往上拽石磙。

 

    ☆ 决斗

    村里的小伙子们整天练功,都想知道自己厉害到何种程度,但没法验证效果,因为跟同村伙伴比划不好分出高下,你比如说,两个人过招,二毛被三娃撂倒,但二毛是不会承认自己技不如人的。二毛会坚持认为,自己有好几个绝招、狠招不能使,要出手的话早把三娃打倒了。

    于是,大家誓师,要拿别村的赖皮货开练,把他们当人肉沙包打,直到打服打怕为止。先下战书,理由吗,不外乎“某次放电影你们揪了我们村姑娘的辫子”、“你们某次逮兔子踩了我们的庄稼”,现特提出某天某时在某地,双方决斗,不去就是XXX。战书由胆大者出马,送至对方聚集练武之地。其实谁去都一样,大家整天听评书,“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道道还是懂的,为了表示风度,甚至还会请你吸根卷烟。

    于是,这一战如期而至。对垒双方各有随行“亲友团”——主要是一帮少年儿童们(包括目击者我)、夹杂部分年方二八芳华、不知不觉怀春的姑娘。

    双方开战,捉对厮杀。在我印象中,动作场面及其难看,双方徒手相搏你拉我扯、面红耳赤气喘如牛,有的外套烂了、有的腰带断了,有的鞋子掉了、有的手表坏了(特别说明:手表本来全已取下装兜里了,一看今天有美女观战,都又悄悄带手脖上)。最终的结果双方平手,因为谁都不肯承认自己一方没赢。

    二毛被打倒过几次,我始终没见他亮出过哪怕一招“必杀技”。一年后,那个几次把他打倒的人成了他的大舅哥。当场打斗时对手的妹妹也在旁观,不知是因为二毛“跟头都摔得那么潇洒”还是他的屡战屡败唤起了对手之妹的同情痛惜怜爱之心意,反正随后俩人就悄悄好上了。过了多年,二毛竟然还在坚持说,不是自己打不赢,而是使的苦肉计。村里人都不信,因为二毛结婚后从未打过老婆,证明他有怕。你说,二毛的话是真是假呢?

    其实功夫练得再好,也不如软实力重要。比如,大有他爹当村长那几年,全村高手都赢不了大有,他爹一下台,就连一直最面的建华,都能把大有一摔一骨碌。再比如,我们村的年轻人再猛,也只是跟其它村斗狠,从不敢和集上的年轻人较劲,那时候全乡只有集上才通上电,大家腆着脸挤在人家院外,远远地瞅电视剧《霍元甲》、《上海滩》,被人家狗咬了都不敢踢上一脚,更何况其主人乎!

 

    ☆ 一个甜瓜引发的血案

    “南里庄,真不瓤,德双打死李遇常。”上小学时,邻村的同学经常冲我村的孩子吼这首顺口溜,尽管是嘲讽,但语气里也透出畏惧。其实事件发生时,我们这一茬儿小孩都还没出生呢。

    当时还是大集体,遇常是队长,德双是社员。遇常性格好强,做事雷厉风行;德双性格黏糊、体弱多病。遇常一直高看壮劳力,对于德双这样的人,认为拖了队里后腿,多年来始终看不起他。

    这年麦收,德双正好身体犯病,接连几天踩场,小腿肿得快赶上大腿粗细。其实在当时踩场算是最轻的活,遇常还是有公道心的。

    队里种的甜瓜开始成熟,这天,遇常摘了两布袋,食堂开饭时每人都发唯独没有德双的份儿。而且,还当众呵斥德双:“就你干那一丁点活,给你吃个球!”

    当夜,德双潜入遇常看瓜的窝棚里,用铁锤砸烂了遇常的脑袋。

    遇常是“又红又专”先进典型,他的被害,引起上级高度重视。第二天,地区公安处来人,还带着从部队协调借用的军犬。当晚,全村集合。军犬直接扑向人群中毫不显眼的德双。

    据德双老实交代,当时遇常在看瓜棚里睡得很沉,自己在棚口蹲了个把钟点,思前想后,才下的手。之后,到瓜田摸了几个瓜吃。

    随后,在村东北角田野里召开公审德双大会,会后德双被就地枪决。

    据当年为德双收尸的村里老人讲,德双拉了黄白一裤裆。

 

                                                    2010年6月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