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德五年”青花盘口束颈瓶赏析
元明时期的青花瓷器在收藏界十分受追捧,价格也越炒越高,近十年国内外拍卖行拍出的价格屡见天价。让普通收藏者望而生畏。元青花存世量稀少,更显得它的宝贵。民间即使有少量元青花藏品,其争议也非常大,也是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焦点。
目前,收藏界把元青花瓷器划分为“延佑型”和“至正型”。
以江西九江延佑六年(1319)墓葬出土元青花牡丹纹塔盖瓷瓶和现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中一对“至正十一年(1351)铭青花绘云龙纹象耳瓶”为标准器型。
关于青花的起源,专家学者们的观点至今还未统一。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青花瓷器是受波斯影响,从原料到制作工艺都从波斯传入。另一种看法则认为青花瓷是中国的创造,只不过在原料上呈选用过进口钴料和国产钴料而已。至于哪一种钴料首先应用在陶瓷工艺上,也没有确定结论。从发现的中国古陶瓷标本来看应是国产钴料。[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古陶史”有这方面说明]
在元代景德镇烧造青花瓷以前,就有唐代湖南长沙窑在采用含铜和铁的矿物为彩料在釉下彩绘,烧制成功了釉下彩瓷器。已发现的有1975年江苏省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一件唐青花残片,以及后来在扬州地层下又发现了三十多片唐青花碗、盘残片,其中还有一只完整的白釉阿拉伯图案青花盘子,证明了唐代用氧化钴作为陶瓷器上的呈色剂已经很普通,特别是唐三彩中的篮彩和纯蓝釉陶器都是钴的呈色。香港冯平山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唐白釉蓝彩三足罐,胎釉特征与河南巩县窑白瓷近似。
这数件高温釉青花瓷器的发现,说明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青花瓷器的制作。当然,比起元代景德镇成熟的青花瓷器来讲,那还只是处于原始的阶段。
唐朝末年由于战乱,中断了进出口贸易。所以,当时以出口为主导的唐青花瓷器,也就此消声灭迹了。至今考古界还未正式报导过,有关宋青花瓷器发现方面的质料,因此,直至专家学者公认的元中晚期出现的釉青翠丽青花瓷。之前的三百多年关于中国青花瓷器仍然是一个空白。也是专家学者和藏家们努力探索的课题。
笔者偶然遇见一件元早期青花盘口束颈瓶(高21CM、口径7CM、底径9.5CM);(见图)其器型外部通体施满国产钴釉,青花色彩口沿暗蓝,颈腹部带有一些黑色,文字绘画部分加黄彩勾线。器型盘口外撇、束颈、鼓腹、圈足底露胎。颈中部外壁横写“大德五年置将军府”楷书,下部一周蕉叶纹。器身鼓腹部画人物山水(鬼谷子出山故事)图纹。鬼谷先生坐在轮椅上手持羽毛扇身后站有一侍从,随后一士兵举旗,还有一将军全身盔甲骑马走在旗手左侧,圈足外侧一周回纹。笔法洒脱流畅、动感特强,十分罕见。
这件青花瓷器的烧造应在元初。与其后进口的青料呈色有明显区别,应为景德镇地区所产。其釉下施钴青料的方式及中国传统图案文饰,在景德镇青花瓷器起源上找到一点线索,大德五年(1302年)与延佑六年(1319)和至正十一年(1351)相隔五十年内。几乎可以说是相衔接的。而对于景德镇有外来工艺、匠人、生产原料的流入,只是加速了青花瓷器的成熟步伐。
元朝从1279年至1368年仅有近百年的历史,元中期因国家经济的复苏,出口贸易的需求量增大,外来工艺和原料的引进,与国内传统工艺的融合。景德镇制瓷业,在技术工艺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已在短期内由石灰釉发展为石灰碱釉,瓷胎由一元配方,研制出二元配方,熟练掌握了“苏麻离”青料在瓷器上绘画烧制工艺,使中国青花瓷器的烧制,走上了世界的巅峰。http://s6/middle/68ec2c56h99782bd7c055&690&690
http://s16/middle/68ec2c56h99782bb9424f&690&690
http://s2/middle/68ec2c56h99782ba9ff21&690&690
http://s6/middle/68ec2c56h99782b9aa515&690&690
http://s10/middle/68ec2c56h99782b8b72a9&69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