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说话就是唱歌,走路就是跳舞。-----这句《印象·丽江》雪山篇中的解说词,就是我对这场原生态演出的最深刻印象。张艺谋不愧是当代影视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大师之一。对他主导设计的这台演出,我并不太陌生,很早就在报刊杂志看到过不少的相关文章,和几幅剧照。正由于此,初临丽江时,如果不是远远的看到了巍峨的玉龙雪山,真要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但当亲眼看到了这以真实的地貌环境化为舞台,演出场位于海拔三千一百米,以玉龙雪山为天然背景,据称为世界上最高的演出场地时。这种汲天地之灵气,取自然之精华的绝妙佳构,无不让每一个从那天然山洞式的大门,进入到这环形剧场的观众,感到深深的震撼。待到最后一场的"祈福仪式",当全场上万观众全体参与,双手交叉,放在额头,望着雪山顶上蔚兰的天空,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然后展开双臂,高举过头,许完心中的愿望,仿佛骤然解脱时。我确信他的导演艺术已臻化境,犹如武林高手的无招胜似有招,飞花落叶皆成利器。在他的心中最好的表演,就是不表演,最好的布景就是原生态,山川流水、风云雷电都可利用。还原生命的本义、生活的真实、让人和环境自然贴近、融合成一个整体,就量最高艺术的体现。
既然有了少数民族说话就是唱歌,走路就是跳舞的理念,那么他们的日常生活、民俗民风、生产劳作自然就是最好的剧情。参与演出的阵容十分庞大,每场要动用一百匹马、五百多名演员,据说全体演员都是非专业的。有的人不信,但我是真的相信,整场演出中明显没有什么男一号、女一号,肯定更没有大腕或超级明星,不然海报上早就会吹翻了。这里没有三突出的个人英雄,突出的是丽江的地域形象,大众群舞、民族精神。节目单介绍的是:从当地的十六个乡下村寨中,选来的普通农民,分属十个少数民族。因是白天演出,在自然光线下,全部本色的出演。更没使用幕布、灯光,可以掩饰、隐藏或刻意突出某些东西。让人感到亲切、真实可信,看到那些有着黝黑皮肤、透露着高原红的脸庞,并不太高大,却精干、骠悍的汉壮;质朴、大方,但不失端庄、秀美,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妇女。仿佛有一股混合着山林气息的汗香,随风飘来,好像是自己参与了的一段经历。
当然编导在这一部大型实景演出的整体设计中,无疑是殚精竭虑,注重了每个细节的完善。融入大量纳西族和摩梭人等的民风民俗元素,地道的民族服装、道具,配以独特师徒传承方式保留至今的纳西古乐。更运用了现代先进的造山、造水、造洞工程及烟雾效果。尽可能多的揭示出这一方圣土上流传的古朴神秘文化。从首次正式公演至今已经七年,除了最恶劣的气象变化,每天两场、一般是风雨无阻。可见其生命力之强!至少它给予人们耳目一新的体验。
尽管演出仅短短的一个小时,但从开篇的"古道马帮"由马锅头领导的马鞍舞和纳西女人展现的筐舞,再现了丽江古城,成为滇西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他们对马的崇拜,在崎岖曲折的山路上艰苦奋斗,追求幸福生活的,乐观豁达和任劳任怨群像。"对酒雪山"则以民族酒令和纳西快板,体现雪山脚下的这群热血的汉子,对朋友的热情,和他们天生爱喝酒的单纯、快活,豪放的野性情怀。"天上人间"则以婚嫁习俗为载体,结合玉龙第三国的传说。在纳西人无限崇敬的十二欢乐山前,表达他们对有情人能够自由结合。是一曲对青春、爱情的赞歌,更是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永恒向往。而"打跳组歌"却以纳西人喜欢跳“阿丽哩”、“打劳丽”等大众娱乐场景,热闹的气氛,欢乐的旋律。人们围成圆圈、手拉着手原汁原味的载歌载舞,令人身心愉悦。"鼓舞祭天"展现了纳西人对苍天和大自然的图腾崇拜,他们永远是天的儿子,大自然的兄弟。老东巴在威武热烈、震撼人心的鼓点中,唱颂起东巴经。让人感受到了一个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永不枯竭的民族历史。
我本来就是专程选择初一来来给玉龙拜年的,我向来不太过分注重形式。认为只要人到心到,是没必要一定要去玉龙雪山化身的“三朵”
保护神前进香,或去龙头下白沙村的北岳庙跪拜。特别是这“北岳”为南诏国主拜山时所封,他站在一个地方小国的角度,这封号多少还说得过去。但元世祖忽必烈攻占丽江后,曾加封玉龙雪山为“大圣雪石北岳安邦景帝”这就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了。当时元朝已快一统中华,神州的五岳早有定论,按理说不会出现这种低级失误。我宁肯信其是误传,再说孤高皎洁的玉龙,想来也不会贪这虚名。既然已借着这盛大的场面,完成了对玉龙的祭拜和祈祷。那就按照老谋子们的主创思路,进入印象·丽江的下部:“古城篇”亲身去探索一下,这个神秘小王国的历史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